寒意渐重,秋风渐寒。北京时间10月24日0时21分,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霜降。霜降三旬后,蓂馀一叶秋,此时,气候由热转寒,万物随寒气增长而逐渐萧瑟。
▲二十四节气——霜降(视频来源:人民网)
【霜降•节气特点】
霜降时节,万物毕成,毕入于戌,阳下入地,阴气始凝,天气渐寒始于霜降。由于“霜”是天冷、昼夜温差变化大的表现,故以“霜降”命名这个表示“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的节气。霜降节气特点就是早晚天气较冷、中午则比较热,昼夜温差大,秋燥明显。
就全国平均而言,霜降是一年之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时节。进入霜降节气后,影响中国的冷空气活动越来越频繁,昼夜温差迅速增大。尤其在江南、华南地区,气温的起伏愈发明显;而西北、东北的部分地区早已呈现出一派“寒风落叶”的初冬景象。
霜降期间,一般从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由于干冷空气逐渐一统天下,暖湿空气被边缘化,带有夏季和初秋特征的许多天气退出,天气相对更为简单。在立冬前后,往往出现较强的大风降温天气,一些地方在较短的时间里就跨入了冬季。
但霜降不是表示“降霜”,“霜降”节气反映的是天气渐渐变冷的气候特征,并不是表示进入这个节气就会“降霜”。其实,“霜”也不是从天上降下来的,“霜”是地面的水气由于温差变化遇到寒冷空气凝结而成。“霜降”节气与“降霜”无关。气象学中并没有“霜降”的概念,一般来说,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称作“早霜”或“初霜”,春季出现的最后一次霜称为“晚霜”或“终霜”;从终霜到初霜的间隔时期,就是无霜期。
【霜降•天气】
从中国天气推出的全国乱穿衣指数地图来看,常年霜降节气期间,新疆中南部、宁夏、青海北部、陕西北部、山西南部及四川西部、西藏的部分地区,昼夜温差可超15℃,一天过两季。上述地区冷空气常常“造访”,气温波动较大,再加上海拔较高,夜晚热量流失快,白天单衣就足够,但早晚时段需厚外套、棉袄等冬装保暖。
东北、内蒙古、华北、黄淮及西藏、云南、江西大部地区昼夜温差在10至15℃之间,天气忽冷忽热。特别是华北、黄淮等地,晴天居多,白天太阳辐射增温快,长袖T恤即可,但早晚时段气温较低,外出不妨采取洋葱式穿搭法。
江苏、上海、湖南、广东、广西及贵州、重庆大部地区昼夜温差小于10℃,这些地方最高气温可能还在25℃以上,午后出行在阳光加持下还有夏日般的热感,气温波动不大,没有乱穿衣的烦恼。
【霜降•习俗】
①赏秋菊
南朝梁代吴均的《续齐谐记》记载:“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古人眼里,菊花有着不寻常的文化意义,被认为是“延寿客”“不老草”“候时之草”,成为生命力的象征。
霜降时节,菊花盛开,各地举办“菊花会”,喝酒赏菊,吟诗作对,赋诗泼墨,自得其乐,好不雅致。
②扫墓
古时候,霜降时节人们要去扫墓。据《清通礼》中说:“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扩荃,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菱剪草木之器;周服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
如今,霜降扫墓的习俗已少见。但霜降时节的“寒衣节”,在民间仍较为盛行。寄托着今人对故人的怀念悲悯之情,也是亲人们为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
③祛凶、送芋鬼
广东部分地区,霜降前有“送芋鬼”的习俗。霜降时节,人们会用瓦片或土块堆砌成河内塔,在塔里放柴点燃,等到瓦片烧红后,再将河内塔推倒,用烧红的瓦片热熟芋头,叫做“打芋煲”。最后将瓦片或土块丢到村外,称作“送芋鬼”,以这样的方式,辟凶纳吉。
【霜降•养生】
民间素有霜降进补的讲究,俗语称“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可见,这个时节的进补养生很重要。今日霜降,收好这份养生指南↓↓↓
【霜降•三防】
一防秋燥
霜降作为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此时天气渐凉,秋燥明显,易出现口干、唇干、咽干、便秘、皮肤干燥等现象,燥易伤津。
二防秋郁
晚秋时节,天气渐冷,草木枯黄,落叶落果,万物萧瑟,容易引人忧思,使人意志消沉、抑郁。
三防秋寒
霜降节气,气温骤降,老年人极易患上“老寒腿”等毛病,慢性支气管炎也容易复发或加重,同时这也是慢性胃炎和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复发的高峰期。这个时间节点后不再适合“秋冻”。对抵抗力差的老人和儿童,尤应按时增减衣服,以免湿邪、寒邪入侵,导致生病。
来源:北京日报、人民网-科普中国、新华社、中国天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