砧板陀螺因形状、大小与砧板相似而得名,是我市防城区峒中镇的特有产物,且以那丽村的砧板陀螺最为著名。最初,打砧板陀螺是那丽村村民农闲时的一种娱乐活动,后来渐渐演变成一项竞技,现在更是成为了中越边民文化交流的纽带。逢年过节,越南广宁省的边民就会来到那丽村,与这里的村民同台竞技打砧板陀螺,共度节日。
日前,记者前往地处中越边境的防城区峒中镇那丽村,探寻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的“防城区峒中壮族砧板陀螺技艺”的魅力。
说起砧板陀螺,防城区峒中镇陀螺协会会长马自军自豪地介绍,制作砧板陀螺是峒中镇特有的民间工艺,在广西也独具特色。
马自军说,在峒中镇,几乎每个村都有打砧板陀螺的传统,村里的男性不管是老人还是小孩都会打砧板陀螺。2011年,砧板陀螺走出大山、亮相广西第三届体育文化艺术节之后,逐渐被其他地方民众所了解。2018年,“防城区峒中壮族砧板陀螺技艺”被列入第七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湖南卫视还派出采访组到峒中进行专题报道。
马自军16岁就开始学习制作陀螺,说起砧板陀螺来头头是道。峒中砧板陀螺之所以独具特色,除了它的个头比普通陀螺大之外,还在于它的制作工艺要比普通陀螺的难度大很多。砧板陀螺直径多为20多厘米至40多厘米,大的也有50厘米。制作砧板陀螺,首先要选择好木材,以质地坚硬的龙眼树、相思树等为主,最佳的木材是蚬木,不容易开裂,又能保持适当的重量。因为重量越大,陀螺保持旋转的时间就越长。
马自军说,以前,制作砧板陀螺一般是用手工刨,要两三天才能做好一个。现在用上了电动工具,只需两三个小时就可以做好一个砧板陀螺。目前市场上,一个砧板陀螺一般卖100元至120元,买家多为喜欢打陀螺或收藏陀螺的人士。
马自军介绍说,打砧板陀螺比赛可由两个队或多个队参赛,每队2至5人。平时比赛服装不讲究,节庆时的比赛,各方选手就会穿着具有民族特色的服装出场。比赛时,参赛各方选手齐拉旋陀螺着地,看陀螺旋转的时间长短分出胜负,胜方叫“钉方”,输方叫“落方”。随后, “落方”将陀螺落地拉旋,由“钉方”的陀螺任意“钉、打、劈、砍”。一次过后,又看谁的陀螺留在地上旋转的时间长而决定谁得分。“落方”看谁拉旋的陀螺拉得够旋,不让“钉方”碰到而反超“钉方”;“钉方”则看谁拉旋的陀螺能把“落方”的陀螺打得恶、钉得飞、劈得准、砍得死……比赛过程充满趣味。
“在防城区峒中镇边境一带,打砧板陀螺已经成为当地民众不可缺少的娱乐项目,不但丰富了边民的业余文化生活,还带动了全民健身的开展。逢年过节,我们还组织中越边民开展打砧板陀螺比赛,增进友谊,促进边贸发展,也让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以传承下去。”峒中镇那丽村支书裴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