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培育打造了较为丰富的绿色旅游产品体系,努力满足人们多元化绿色旅游消费需求。政府部门、协会、企业在旅游消费重点领域全链条融入绿色理念,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下一步,应瞄准消费个性化、多元化和结构升级趋势,聚焦大多数旅游者的需求,从让群众最有获得感的环节入手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推动消费从疫后恢复转向持续扩大,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大力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积极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这为进一步释放绿色旅游消费潜力、推动旅游业绿色发展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我国培育打造了较为丰富的绿色旅游产品体系,努力满足人们多元化绿色旅游消费需求。政府部门、协会、企业在旅游消费重点领域全链条融入绿色理念,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例如,实施旅游行业绿色认证制度,出台《国家绿色旅游示范基地标准》等相关标准,建立绿色饭店、绿色景区等标准体系。
下一步,培育壮大绿色旅游消费,应瞄准消费个性化、多元化和结构升级趋势,聚焦大多数旅游者的需求,从让群众最有获得感的环节入手。
从核心诉求来看,绿色旅游消费需求聚焦在行前与行中两大阶段。旅游者在出游前需要绿色旅游资讯服务,在出游中不仅需要绿色旅游资讯服务,还需要绿色低碳交通服务、接待服务和便民惠民服务。
出游前,游客获取绿色旅游资讯服务的渠道主要是旅游公共服务机构、旅游服务商以及社交媒体。例如,旅游城市、乡村旅游点、景区景点、酒店民宿等运营的官方公众号、App,及其开展的绿色惠民活动。旅游过程中,游客通过选择更绿色的旅游接待设施、出行方式来提高旅游消费的绿色程度。例如,在绿色旅游饭店、民宿、商场等旅游接待设施消费,以及在远程旅途中选择更环保的交通工具。
绿色旅游消费以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为前提,是让人们亲近自然山水、获得身心愉悦的旅游活动。对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向往,是人们选择绿色旅游消费的内在诉求和主要动力。丰富产品种类、提升消费体验,是破解绿色旅游消费痛点,也是释放绿色旅游消费潜力的关键。
应以出台政策规划、强化重点领域建设、优化金融财政保障措施为重点,夯实旅游业绿色发展基础,释放绿色旅游消费潜力。
首先,要突出规划引领,包括地方探索、部地共建、部委推动等多种模式。
其次,要聚焦绿色旅游景区(点)、住宿、交通等重点领域,发挥示范创建的引领效应、生态预审的倒逼作用、公共服务的对接作用,推进旅游业绿色发展。
再次,要用好金融、财政工具,提升绿色旅游参与者的获得感。
最后,多渠道、广泛宣传绿色旅游消费相关政策法规。
当前,地方实践立足资源条件,着眼民生改善。四川省成都市抓住交通这一关键领域,以智慧旅游绿道整合绿色旅游资源,提升后者的可达性,便利民众绿色出行,培育绿色旅游消费需求。青海省委、省政府于2016年建立生态管护公益岗位机制,在推动生态保护的同时,带动全省近18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以绿色旅游发展提升民众获得感。
值得关注的是,在我国探索建立生育友好型社会以应对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等挑战的过程中,高品质的生态空间有效推动了儿童友好型、妇女友好型、社区养老等地方实践与亲子游、研学游、老年旅居康养游等产业实践的互促发展。
对此,各地可以探索绿色旅游与儿童友好型城市、妇女友好型城市、居家社区养老、绿色社区、和美乡村建设等对接,推进绿色旅游与文化、教育、体育、农业、林草、卫生健康、中医药等领域相加相融。
企业可以通过内部运营环节和全价值链的绿色转型,从而进一步丰富绿色旅游消费场景,提升游客的绿色旅游消费体验。
一方面,要以新能源技术应用和绿色管理举措为抓手,在内部运营环节提高绿色水平。例如,新能源技术的广泛应用,有助于塑造当下与未来的绿色旅游消费场景。另一方面,要从供应链绿色管理、生态伙伴绿色合作、产品绿色创新和回收等多个层面推动全价值链转型,为壮大绿色旅游消费提供支撑。
从行业实践看,在线旅游平台倾向于开展绿色产品认证,如携程平台“可持续旅行”标签覆盖超过10万个绿色出行产品。线下景区景点则更关注探索绿色改造,以江苏省扬州市瘦西湖碳中和生态景区为例,景区年接待旅游人数约116万人次,采用新能源技术并开展碳监测,二氧化碳排放总量3500余吨,植被、湖泊新增碳储量折合碳汇总量约950余吨。开展绿色回收兑换积分活动,倡导节约环保也是许多景区的探索领域。
未来,聚焦绿色旅游消费场景创新,旅游企事业单位、景区景点、乡村旅游点应主动作为,提升与旅游院校、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水平。
旅游行业协会、旅游企业、平台企业、金融机构以及相关环节涉旅企业,可以探索共同发起绿色旅游消费行动计划,以绿色旅游研学季、民宿季、美食季、商品季等方式,培育绿色旅游消费增长点。通过发放绿色旅游消费券、积分等方式,释放绿色旅游消费潜力,营造绿色旅游消费良好风尚。(熊 娜 作者为中国旅游研究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