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我区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重大方略要求为统领,解放思想、创新求变,向海图强、开放发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以新时代壮美广西建设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添砖加瓦、增光添彩。
连日来,记者采访到多位来自广西各领域、各行业的典型人物,聆听他们的奋斗故事,在希望的春天里,鼓舞大家把个人奋斗融入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的宏大实践,立足岗位奋力拼搏,向着目标奋楫出发,团结奋斗、担当实干,在劳动创造中成就梦想,凝心聚力建设新时代壮美广西。
2023年,融水苗族自治县江门村党支部的“火塘夜话”联系服务群众机制,创新乡村治理新模式获得中组部好评,成功申报自治区五星级党组织,江门村也被评为自治区乡村治理示范创建村。这让全国三八红旗手、融水苗族自治县安陲乡江门村党总支书记杨宁备受鼓舞。经过数年努力,江门村闯出了一条产业振兴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路子,2023年生产总值超过30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25.2万元,增长22.75%,江门村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增长了15.04%,“我们的黄金百香果在年前已经完成了2024年种植面积的签购合同,比2023年翻了一番,群众的信心更足了。”
新的一年,杨宁满怀信心地说,将牢记嘱托,艰苦奋斗,带领大家在推动大苗山乡村振兴道路上再立新功,“直播间的团队我们打造起来,还有一二三产融合,研学的基地我们要做起来,向大家去讲述江门村的故事,讲述江门村的声音。”
从一名普通钳工一步步成长为大国工匠的郑志明,深知“做到极致,便是大师”。作为广西首位大国工匠、广西汽车集团有限公司首席技能专家,郑志明工作至今26年间,将钳工技能练得炉火纯青。他始终奋战在生产一线,带领团队攻坚克难,先后完成创新项目1194项,为公司直接创造经济效益超亿元。郑志明表示,新的一年他将继续和汽车集团上万名产业工人一道,努力攻克汽车核心部件关键设备研发制造的技术难关,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我也在开发一些比较适合我们技能人才培训用的教学平台,用这些平台来培养更多的人才,为我们中国制造,为我们的中国梦,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添砖加瓦。”
春节前,天峨龙滩特大桥建成通车,这座由郑皆连及其团队主持建造的天峨龙滩特大桥,有望成为世界上跨径最大的拱桥。近几十年来,中国工程院院士、广西大学教授郑皆连带领团队一路不断刷新拱桥跨越,在世界拱桥里程树立了一座座中国丰碑,为世界拱桥发展开辟新路径。作为广西首位院士,82岁的郑皆连目前仍然活跃在理论研究和工程技术攻关第一线,带领着团队为学科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同样深耕科研领域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袁道先1952年毕业于南京地质探矿专科学校,在广西工作60年,研究解决岩溶地区各种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生态环境等问题。袁道先说,要老当益壮,继续发挥“传帮带”作用,解决岩溶问题反哺广西乡村振兴。
新年伊始,广西文联主席、广西民族大学教授、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东西就到三江侗族自治县采风,为全国春节(三江)“村晚”撰写主题歌词《美好山乡》,“这个美好山乡现在也得到了广大听众的认可和传唱。被老百姓认可,让我深感荣幸,也心里充实,同时也觉得这个文艺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的重要性。”
扎实推进重大题材以及多样化创作,落实好广西文艺“出精品、出人才”激励计划、广西优秀原创文学作品扶持办法,鼓励签约文艺家多出精品,倡导“名师带徒”,奋力在推动广西文艺登高原、攀高峰的新征程上再立新功。新的一年,东西满怀信心:“广西民族民间文化非常丰富,我们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的素材题材,还有一些重大的工程在广西实施,所以广西的创作者们创作资源是非常丰富的。”
以人民为中心推动文化建设,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作为广西大学校长和结构工程专家,广西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韩林海坚决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班子成员齐心协力,领导构建“五育并举”的人才培养体系。2024年,他将和班子成员一道,建设牢牢扎根八桂大地的中国特色“双一流”大学,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贡献广西大学力量。
(记者 梁鋆、范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