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第二届中国—东盟(南宁)非物质文化遗产周在邕州古城·三街两巷拉开序幕。除了精彩的歌舞表演,还有一场非遗“大集”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逛集。
侗族刺绣(贵州省)
栩栩如生的雕花蜜饯制作工艺,穿越千年的西湖绸伞,技艺精湛的畲族银器锻造技艺……活动现场,巧匠云集,非遗传承人们“各显神通”,展示精品力作,部分非遗传承人现场展演传统工艺流程,并开展传承教学、动态演示。
漆器髹饰技艺(重庆市)
漫步在绿树成荫的三街两巷,踏着悠悠石板路,徜徉在非遗文化“大集”,西湖绸伞、重庆市漆器髹饰技艺、贵州省侗族刺绣……各种非遗精品令人目不暇接。
在西湖绸伞展台前,一把把小巧玲珑的绸伞成为市民们争相打卡的道具。“西湖绸伞是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它以竹作骨、以绸张面,18道主要制作工序全都是手工打造,多达100多个细节步骤,选料更是考究,只有杭嘉湖地区特有丝绸和淡竹才可以选用。”现场工作人员介绍道。
西湖绸伞(浙江省)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雕花蜜饯传承人唐艳正手拿柳叶刀在南瓜上细细雕琢,不时回答市民们的提问。“我们现在雕刻的作品原材料主要是青柚和南瓜、冬瓜。”唐艳说,雕花蜜饯起源于东周时期,既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民族食品,又是形色别致的工艺品,通常用青柚、南瓜、冬瓜切成片,用柳叶刀雕出龙、凤、花、鸟等图案,再过清水漂洗、铜锅沸煮、蔗糖腌酿等多道工序精制而成。
雕花蜜饯制作技艺(湖南省)
在赣南客家擂茶展台前,鲜茶叶、糯米、芝麻、黄豆、花生、盐及各类青草药等原料一一排列开来,赣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廖永传正旋转着擂杵,随着其与茶钵内擂茶频频碾磨,一股独有的芬芳在展台前飘散开来,将茶泥舂好后,随即用开水冲泡茶泥,倒入少许高山茶油,并用擂杵稍作搅拌,一钵甘润芳香、色泽怡人、暖身爽口的擂茶就制成了。
“我们是把擂茶当饭吃的。”廖永传说罢将茶钵递了过来,此时的茶泥翠绿浓郁,既有茶叶的甘味,又有芝麻、花生、豆子的清香,也有生姜的辣味。
畲族银器锻造技艺(福建省)
“擂茶是赣南的一道待客佳肴,擂茶具有清火明目、健脾润肺等功效。如今,喝擂茶已成为赣南客家人的习俗之一。”廖永传介绍,擂茶中融入药理知识,根据喝茶者的身体状况和天气变化,加入不同的配料,春夏湿热季,会采用嫩的鱼腥草、艾叶等,防暑祛湿;秋日风燥,则选用金盏菊花、金银花等,滋养润肺;冬令寒冷则加入桂皮、胡椒等,驱寒保暖,使擂茶兼具保健功效。(记者 凌剑伊/文 宋延康/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