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地质奇观】
“同学们,你们知道‘龙’是什么样的吗?”在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兴义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内,公园管理处工作人员温谦谦正进行细致的科普讲解,带领万峰林小学的同学们“穿越”两亿年时光,一瞥“龙”的身影。
驻足大厅长5.2米的镇馆之宝——贵州鱼龙化石前,许多第一次前来的游客无不感到震撼。“在这里还能沉浸感受到‘龙’的魅力。”更让贵阳游客黄锦惊喜的是,博物馆内丰富的挖化石、修复、拓印、做模型等趣味项目,一下子拉近了孩子与书中知识的距离。
寻“龙”之旅的下一站,便是距离博物馆不远处的顶效镇绿荫村。山岭间草木葱茏,让人很难想象这里在三叠纪时期曾是一片汪洋大海。1957年,时任国家地质陈列馆副研究员胡承志在此考察,发现被当地老百姓叫作“四脚蛇”的小型爬行动物化石。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杨钟健教授研究认定,命名为“胡氏贵州龙”。
在贵州龙化石引起轰动并被认定后的一段时间里,研究断断续续。直至1995年5月21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刊发报道《世界罕见的重大科学发现——贵州龙化石被认定》,指出“贵州兴义是我国已知的海相地层中唯一同时发现二亿四千万年前三叠纪爬行动物和鱼化石的产地”,“具有极其重要的科学价值”。报道一经刊出,就在亚洲乃至国际古生物研究界卷起一股“龙卷风”,引起强烈反响。
如今,顶效贵州龙博物馆、兴义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和兴义贵州龙化石原位保护馆一道,已成为国内外地质工作者开展兴义古生物化石群保护研究的重要平台,更成为展现三叠纪地质史的绝佳科普教育基地。
走出博物馆,眺望同样历经三叠纪时代而来的峰林,宛若一条虬龙卧于水墨画卷上。从北向南,呈锥状的、平顶状的峰林,犬牙交错,形态各异;由东向西,一块块水田散落其间,青峰叠翠,水波潋滟,山水共长天一色。“喀斯特地貌竟是那么壮阔!”湖北游客郑建国与家人一路自驾而来,早已迷醉在峰林美景中。
列阵峰林、宝剑峰林、群龙峰林、罗汉峰林、叠帽峰林……置身长200多千米、总面积2000平方千米的“锥状喀斯特博物馆”,让人不禁感叹自然造化之神奇。300多年前,途经万峰林的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在游记中写下:“丛立之峰,磅礴数千里,为西南奇胜”。
峰林西侧,溪水流淌,串珠成线,连接起依河而建的几个布依族村寨。牛骨胡、月琴声响起,传来阵阵八音坐唱之声。千百年来,依山而居、傍水而生的布依族人,在山水田园间创造出多彩的民族文化,“绣”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
纳灰河畔,炊烟袅袅,前来观花“赏色”的人群络绎不绝。“背靠地质公园发展,家家户户生计不愁。”走在整洁宽阔的通村柏油路上,上纳灰村党支部书记罗顺林对村里的致富路信心满满。他介绍,近年来,村里搞起了乡村旅游,目前全村共有20多家民宿,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25%以上。
暂别万峰林山色,听到湍急水流坠入谷底的呼啸之声,便知来到了马岭河峡谷。悬崖与白云交际之处,上百条的飞瀑如“白龙”奔流直下,劈开一条绵延数里的岩页壁挂。沐浴在这条“时间的裂缝”带来的氤氲雾气里,北京游客韩博宇说,从层峦叠嶂到千瀑竞秀、壁挂珠帘,这趟地学旅游的惊喜数不尽、看不完。
追寻“龙”的足迹,穿梭在园区里,奇峰、飞瀑、峡谷、溶洞等地貌遗迹比比皆是,万峰林、马岭河峡谷、泥凼石林等景观相映成趣,吸引无数游人流连忘返。沧海桑田变换间,如今这里已是三叠纪地层中地质遗迹最丰富、最典型、保存最完整的综合性地质公园,更成为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
3月27日,在法国巴黎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局第219次会议上,兴义地质公园正式获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由三叠纪兴义动物群化石、三叠纪喀斯特峰林景观、三叠纪岩相突变地质景观构成的兴义世界地质公园,成为展现贵州“古生物王国”“喀斯特王国”“沉积岩王国”独特魅力的又一张世界级名片。
“我们将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地质公园建设管理与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旅游产业发展、学术研究活动紧密结合,做好地质遗迹保护、科普科研和地学旅游推广工作,持续擦亮世界地质公园的‘金字招牌’。”兴义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处副处长黄志才说。
记者 陈冠合 吕 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