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装剧迭代:彰显审美自觉与文化自信

娱乐|来源:光明日报2024-06-27 15:30:16|网络编辑:罗娴子

  古装剧较以前在质量上有明显提升,此看法已渐成业界共识。前有《琅琊榜》《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长安十二时辰》《清平乐》,后有《风起洛阳》《风起陇西》《梦华录》《唐朝诡事录》《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莲花楼》《繁城之下》,古装剧在美学品格、精神旨归,抑或艺术表达方面,都令人耳目一新。这一变化呈现了影视创作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上的可喜成果,彰显了创作者的审美自觉和文化自信。

 以中式审美升级美学品格

  中式美学已成为古装剧的自觉追求。这种追求首先体现为传统文化元素的有机融入。《清平乐》在这方面的探索令人称道。作品发布的人物海报以宋代名画为背景,比如《晴峦萧寺图》《寒鸦图》《高士观瀑图》分别对应着宋仁宗、曹皇后和范仲淹。古画不仅是角色内心的外化,也是对功绩、品德的点评,更是给人生命运的注解。除了古画,剧中简约而不简陋、精致而不烦琐的家具造型,也与宋代士人崇尚清雅闲适的生活追求相契合;飞白书成为宋仁宗抒发心境、感悟成事之道的审美载体;苏轼、晏殊等人的诗词,不仅抒发人物的内心情感,也为该剧平添了诗情画意。水墨画、家具、宋词、草书等叠加在一起,生成了作品颇具中国味的审美取向。

  古装剧里的中式美学,更在于对传统艺术手法的借鉴。《繁城之下》导演受江南园林启发,化移步换景为运动镜头,通过遮挡将方寸之地营造出纵深的空间层次,利用植物、门窗等对空间做分割,让光线更丰富,使空间更立体,利用古代园林艺术建构该剧独特的审美系统。《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将场景置于徽派建筑实景之中,灰瓦、白墙,颇具大写意之美。创作者巧妙化用传统绘画、建筑的“留白”手法,加上烟雨绵绵的效果,与故事氛围巧妙融为一体,空灵深远、韵味无穷。此外,《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大宋宫词》片头片尾的长卷式构图、《琅琊榜》中浓淡相宜的水墨画风、《清平乐》《鹤唳华亭》中淡雅古朴的影像基调,均为中国传统美学在古装剧中的创新应用。

  古装剧还自觉传承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真善美的高度统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重要内容,在儒家思想中善的重要表现形态为“仁”。《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张小敬几经生死,就是为守护长安一城百姓的安全,这是创作者对“仁”的生动诠释,对以人为本理念的自觉追求。中华美学精神还有一个突出特征,即和谐。《唐朝诡事录》中苏无名在侦破鼍神案后,命人将大鼍小鼍放生时感喟道:“人与万物生灵,应自然相处,才是天道”;《梦华录》中的赵盼儿期盼所有商贩、出身贱籍之人都能得到公平对待。这些都表达了主人公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诉求。中华美学精神还在于观照现实,保有家国情怀。《琅琊榜》中的梅长苏扶持仁君,主要是在为天下苍生计。结局处他带病抵抗外来侵略,体现出传统士人以身报国的气节。关切个体,追求人格的完善、价值的实现与精神的升华,从而达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人生境界,这也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涵。《莲花楼》中塑造的李莲花形象体现了儒、释、道三家文化的影响,他既匡扶正义、为君为民,又超出世外、无欲无求,保持内心的一份本真,不争、原谅、放下,实现了内在精神的升华,也呈现出一种别样的侠义观。

  以知识考古拓展文化空间

  近年来,古装剧热衷于知识考古,对古代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日常生活等领域的还原都较以前更为精准,力求有据可考。这样的努力,能增强作品的历史质感,更好地营造时代风貌,让观众进入立体的古代社会情境中,产生沉浸式观感,增强人们对历史的深入认识。这是影视表现维度的全新拓展,也是建构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实际需要。

  文化记忆的一项重要功能是建构身份认同。文化记忆通过集体知识系统,塑造出一种整体性和特殊性意识,勾勒出集体形象,形成群体身份认同。而集体形象的建构,则主要依托文化层面的符号与象征。在古装剧中,无论是对婚嫁、庆典、登基等仪式的再现,还是对文人雅趣、饮食习俗、服饰妆容的还原,以及对市井繁华、文娱百态、建筑空间的呈现,这些中华民族特有的符号与象征,能建构出一种集体形象,成为一个民族之所以成为该民族,并与其他民族区分开的主要标识,能有力地激发观众的民族认同感。

  文化记忆分为功能记忆与储存记忆,前者被不断诠释着,置于“前景”;后者鲜有受到关注,成为“背景”。二者可以相互转换。古装剧的一个重要价值在于,将过去深埋着的存储记忆召唤出来,予以“活化”。《长安十二时辰》中的“阿爷”“圣人”等特定称谓,里坊、鬼市等社会空间;《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投壶、打马球等娱乐形式;《梦华录》中的各式糕点果饮与“茶百戏”技艺;《繁城之下》中访行、打行等组织,都是此前剧集创作极少出现的内容。创作者们将这些存储记忆挖掘出来,通过剧情讲述、场景呈现具象化,让观众充分感受到古代曾经有过的灿烂文明,从而生发出一种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以增强大众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

  以思想深度提升创作高度

  除了美学品格的升级、文化维度的拓展之外,古装剧在题材拓宽、人物形象提升、类型融合等艺术方面的表现也值得称道。限于篇幅,不再赘述。当然,目前古装剧也存在不少问题。有的创作陷入传统历史观的藩篱,缺少对封建制度的反思和批判。有的创作为了塑造主角的完美形象,刻意丑化其他形象,强化一种对立,人为激起话题争论。有的叙事不够圆融,前后存在断裂问题,如《长安十二时辰》中张小敬在闻染死后的坚持、龙波的转变以及徐宾作为幕后主使的设置,在逻辑上或许存在瑕疵。有的人物形象与相应的历史人物之间差距较大,有的剧情设置、称谓、用法与真实历史中的情况存在出入,还有的作品过于追求形式之美、考据之实,使故事停留于历史表层,出现“形重质轻”的现象。

  要想进一步提升古装剧的创作质量,首先,要将创作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其次,创作者要深化对中国传统哲学、美学、文化与历史精神的理解,不仅表现古装的“形”,更要传递历史的“神”。再次,要不断拓展表现传统文化内容的广度,不仅在古装剧中展现文学、艺术等精神文化内容,也要体现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方面的内容。最后,要做好对传统文化优劣的甄别,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握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主要内涵、原则方向、指导方针,及其内在关系。让所表现的传统文化内容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体现现代意识,符合现代人审美趣味。要处理好中西方文化间的关系,不仅要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性,也要探讨其在世界范围内面临的普遍性问题。相信以思想深度提升创作高度,今后古装剧创作才能更上一层楼,不断焕发生机活力。

  (作者:殷昭玖,系山东艺术学院传媒学院副教授、山东省文联第二批签约艺术评论家)

网友评论 [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网站简介 | About BBRTV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专题回顾 | 中文简体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Nam | ภาษาไทย

广西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广西壮族自治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支持指导

广西广播电视台 主办

本网站由北部湾在线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