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方略 谋创新 抓落实】
打造“蓝色粮仓” 广西推进渔业优质高效发展显成效
广西持续保障水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增收,推进渔业优质高效发展。2021年以来,广西筹集财政资金35.6亿元,大力推进海洋牧场、蓝色粮仓建设,推动渔业产量三年平均增速达3.1%,高出全国0.4个百分点。
近日,记者来到防城港东兴市江平镇万尾村的一个养虾基地,只见工人们把大虾集齐到一个个篮筐内,然后过称、装笼,通过保鲜车运往外地。基地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基地近段时间基本上每天都是从凌晨两三点就开始收虾,最多时一天能发车十多辆,大多运往成都、重庆、广东等地。东兴海洋渔业开发有限公司经理黎志杰:“我们基地现在迎来了丰收,现在每天都有几千斤的虾出售,各个省份的客商都慕名而来,我们的虾也非常受欢迎。”
很难想象,这样一片繁忙的养虾基地,曾是一片无人问津的盐碱地。近年来,防城港东兴市江平镇已在2000多亩盐碱地上建起大圆池,用全循环水高密度工厂化+中医特色养殖养出了高品质的南美白对虾、斑节虾、石斑鱼等,南美白对虾每造亩产量高达6千公斤以上,每亩年产值高达50万元,有力助推防城港市现代渔业高质量发展。作为盐碱地上养虾的重要推动者和参与者,广西渔业协会会长 东兴市海洋渔业开发有限公司总顾问黎德表示:“我们通过我们的‘联农、带农、富农’这个方向,我们出技术、出种苗、回收、出饲料整个流程我们形成产业链,去实现乡村振兴、共同富裕。”
防城港市盐碱地变身“大蓝仓”的生动实践,只是广西渔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2023年,全区水产品总产量377万吨,位居全国第八、西部第一。渔业经济总产值达到1251.54亿元,二三产业产值比重由2020年的50.7%提高到53.51%,全区海洋渔业增加值实现同比增长3.7%。累计建成陆基循环水养殖圆池2.13万个、规模排全国第一,桁架类大型养殖平台实现“零”的突破。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副厅长潘展东:“近江牡蛎产量稳居全国第一,南美白对虾、金鲳鱼全国第二,罗非鱼全国第三,水产品稳产保供水平不断提升。”
海洋渔业是广西的海洋传统优势产业,也是加快向海图强、建设海洋强区的重要支撑。广西依托海洋资源禀赋,发挥“三沿三连”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推动海洋产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自治区发展改革委一级巡视员严伯贵:“推动我区4个国家级海洋牧场和‘蓝色粮仓’建设提速。加快推广重力式深水网箱养殖、深远海智能化大型设施化养殖等生态健康养殖模式。持续推进防城港市渔港经济区、北海市银海区渔港经济区等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试点建设。”
此外,广西不断加强养殖用海管理和资源养护,先后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向海经济推动海洋强区建设的意见》《广西向海经济发展战略规划(2021—2035年)》《广西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等文件和规划,持续优化海洋开发利用格局,充分发挥北部湾海域渔业资源优势,助力建设“蓝色粮仓”和“海洋牧场”。自治区海洋局副局长宁向军:“2019年至2023年,在广西北部湾实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9个,总投资35.45亿元,修复内容涵盖入海河口、红树林、珊瑚礁等,修复滨海湿地2274.87公顷。”
(记者:王达、甘智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