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岁女孩花数万元买卡牌:“集卡成瘾”不能只怪孩子

国内新闻|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8-01 13:24:14|网络编辑:罗娴子

  最近,一些未成年人“集卡成瘾”的现象引起媒体和舆论的关注。据《法治日报》记者调查发现,从线下商场里的“专属拆卡座位”到线上的拆卡直播间,卡牌风靡一时,有的孩子花光零花钱购买各种“稀有卡”“典藏卡”,有的孩子甚至偷盗家人钱财购买卡牌……集卡,成了这些孩子的“社交名利场”,引发的攀比现象也让很多家长和老师担忧。

  一些未成年人搜集卡牌的爱好,体现了他们的社交需求。对家长来说,既需要正视这些需求,尊重孩子们一起玩卡片的兴趣。同时,也要保持必要的关注,引导孩子理性参与,避免掉入部分商家设置的消费陷阱,确保孩子不受炫耀、攀比等不良风气影响。

  从报道来看,不少孩子为了买到心仪的卡牌,过度消费,最终越陷越深,无法自拔。比如,广东一位12岁女孩将自己集来的稀有卡和特殊价值的卡牌围成6圈,拍成花样视频,配上文字后发到朋友圈上——这6圈卡牌的价值,将近2万元。无独有偶,四川一位13岁女孩在1个月内总共下了58单,消费5000多元。

  未成年人消费意识不够理性,容易冲动消费,也容易陷入一些商家的圈套。这些盲目跟风的孩子,很多只是为了不在同学的圈子里“掉队”。在教育未成年人理性消费的同时,更应该深挖导致“集卡成瘾”的利益链条,尤其是追究部分商家的违规责任。

  这些卡牌本身的生产成本并不高,之所以能卖那么贵,在于其给消费者提供的情绪价值。从消费模式来看,这类卡牌与近年来火热的盲盒一样,都是利用人们面对未知“惊喜”的好奇心来诱导消费者的。未成年人识别商家套路的意识和能力不强,更容易被“割韭菜”。

  对于这类盲盒消费,监管部门已有明确规范。2023年6月,市场监管总局印发《盲盒经营行为规范指引(试行)》,特别提到要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机制:“盲盒经营者不得向未满8周岁未成年人销售盲盒。向8周岁及以上未成年人销售盲盒商品,应当依法确认已取得相关监护人的同意。”

  尽管有关部门明令禁止,现实中,还是有一些商家“瞄准”未成年人,无所顾忌地在直播间里卖货。从媒体调查来看,一些拆卡尤其是拆动漫卡直播间的主力军是10岁至13岁的未成年人,他们在直播间里下单的金额从几十元至几千元不等,甚至不少人因为“拆不到好卡”而反复下单。商家已经认准了自己“主攻”的市场群体,太小的孩子社交意识还没那么强;年长一些的孩子,可能比较懂事,已经有理性消费意识。而在“小升初”阶段的孩子,“三观”尚不成熟,也有社交需求,很容易陷入商家布置的消费陷阱。

  可以说,卡牌本身是不怎么值钱的,是商家的经营策略导致溢价,提升了未成年人的消费欲望,也增加了家长们的经济负担。要想减少上述不良现象,一方面需要家长和老师们的积极引导,通过循循善诱的教育,培养孩子理性健康的消费观念,避免滋生攀比意识。

  另一方面,有关部门也要尽到监管责任。比如,有些后悔在卡牌直播间冲动消费的孩子,希望通过家长找商家要回钱,却在维权中遭到多方的“扯皮式”对待。“直播间的负责人说要当地市场监管部门出具相关证明才能退款,而相关部门却说开不出证明”——见诸报端的这类情形,显然无助于解决问题。对此,监管部门和销售平台要依法依规处理相关消费争议,让那些不遵守规则的商家付出应有的代价。

网友评论 [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网站简介 | About BBRTV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专题回顾 | 中文简体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Nam | ภาษาไทย

广西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广西壮族自治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支持指导

广西广播电视台 主办

本网站由北部湾在线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