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千年前的宋朝人如何生活?“新国风”舞剧《李清照》给出一个生动的答案。作为第二十三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式演出,《李清照》将于今晚在上海文化广场首演,塑造“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的同时,她身处的时代、美学和生活方式也将在舞台上如卷轴般展开。焚香、品茶、插花、挂画的日常美学,追求内在气韵的文人生活,穿越千年,寻找与当代观众的同频共振。
翻开第二十三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节目单,不难发现,新时代文艺工作者们正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成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舞剧《敦煌归来》、大型史诗舞台剧《荆楚映象》、新编历史剧《武帝刘彻》、瓯剧《张协状元》、肢体戏剧《俑立千年》等上海和全国各地的新作佳作涌现,赓续中华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让观众熟悉的人物鲜活起来
“观众可以通过舞剧走进她的内心世界,她的爱恋、婚姻生活和生离死别,她的家国情怀,她的才情和卓越的成就,更有她为了赓续中华文脉,校勘整理典籍的功绩。”《李清照》编剧喻荣军说,“李清照是一个大写的人。”
今年是李清照诞辰940周年,上海歌舞团舞剧《李清照》以当代视角、创新表达展现了李清照波澜壮阔的一生,以及她浪漫唯美、气势恢宏的内心世界。在塑造李清照人物形象时,创作者们抓住了“汝瓷”这一意象。《李清照》舞美设计胡艳君说,“汝瓷会开片,产生许多裂纹,就像李清照的人生,并非平坦光洁的,恰巧是这些裂纹,成就了残缺的美感。夜深人静的时候,你可能会听见那些美丽的瓷器开片的声音,那是穿越千年的声响。”
11月14日、15日,上海京剧院新编历史剧《武帝刘彻》在天蟾逸夫舞台首演。与《李清照》一样,《武帝刘彻》截取历史名人高光时刻,以汉武帝元狩二年霍去病出征河西为背景,围绕刘彻与张骞、公孙弘、霍去病等重臣展开,最终君臣克服困难,完成天下安宁的宏图大愿。
10月17日、18日上演的温州市瓯剧艺术研究院《张协状元》同样有着观众熟悉的人物和情节。主演方汝将写了近万字人物分析,让古老的瓯剧能以举重若轻的方式叩开年轻人的心门,在笑声中体悟人生况味。
让穿越千年的文物焕发新生
即将于10月19日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剧场上演的《敦煌归来》,将带观众换一个视角看敦煌:从莫高窟156窟《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延伸开来,以晚唐敦煌“信使团”为故事背景,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在舞台上活起来。剧中还融入朝鲜刀舞、藏舞等多种民族舞形式,带来令人耳目一新的表达。
创新创造是文化的生命力,是文化繁荣兴盛的活力源泉,也是文明绵延繁盛的不竭动力。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离不开中华民族“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在创新创造中攀登一个个文化高峰。
《李清照》的舞台如同一个巨型卷轴,百米幕布藏在侧台,通过电脑程序控制机械滚轮在舞台上移动,让场景转换实现无缝衔接、一气呵成。此外,剧中用到的窗格、桌椅、几案、砚台、笔墨、汝瓷、香炉、茶具等道具,则是将宋代文物通过3D打印等新技术制作出来的。
肢体戏剧《俑立千年》同样从文物中找到灵感。11月15日至17日,煤矿文工团与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出品的肢体戏剧《俑立千年》将亮相艺海剧院。《俑立千年》借鉴《史记》等古籍,彩绘伏睡女陶俑在梦境中苏醒,与兵马俑、彩绘男装女俑、击鼓说唱俑、绿釉陶男俑、献食女俑等多个陶俑角色,穿越秦、汉、唐,展开一场对自我和所思所见的探索。
让源远流长的文明走向世界
借助充满创造力与想象力的表达,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正从传统走向现代,连接历史与未来,成为世界认识中国、中国走向世界的生动文化名片。
在舞蹈家杨丽萍50多年的舞台生涯里,《荆楚映象》是她第一次涉足楚文化主题。“都说屈原的《楚辞》瑰丽神秘,却又深奥难懂。现在,我们把《楚辞》画成画、制成景、演成戏、吼成曲、跳成舞,我们把那些两千多年前的梦,唱给你听,跳给你看。”杨丽萍说。
在杨丽萍看来,舞蹈是人类共通的一种表现形式,无论是哪个国家的人,都可以天然地通过舞蹈进行沟通。“我的作品都扎根于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的土壤,我也期待能够通过各种方式,让世界更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无论是屈原的《楚辞》,还是李清照的诗词,都受到许多海外研究者和文学爱好者的热爱。当这些诗词变成舞蹈,无须翻译,便可被全世界的观众感知和理解,一窥中国人的文化。
上海歌舞团团长、舞剧《李清照》制作人王延说,“上海歌舞团通过《李清照》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远影响。期待通过这部作品,推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走向世界。通过讲述中国故事,展示中国舞蹈,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永恒魅力。”(记者 吴桐 诸葛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