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1月8日电 (记者 高凯)电视剧《驻站》日前开播,这部反映基层驻站警察工作与生活风貌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很快以平实轻快的叙事风格和生动鲜活的人物呈现引发关注。
该剧导演刘雪松近期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他表示,《驻站》要呈现的是一个不平凡的精神内核,“但是它有一个平凡、朴实的起点。人物的亲近感来自于他的有血有肉,我们讲的是普通人的喜怒哀乐,讲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中那些必然的曲折和‘不得不’。正是平凡中的坚守,成就了真正的‘不平凡’”。
作为首部聚焦于驻站警察的公安题材作品,《驻站》围绕主人公常胜展开了一幅鲜活的生活图景。在刘雪松看来,这是一个“复合型题材”的作品,“有家庭、情感、案件侦查,包括关于当下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内容”。曾经执导过《幸福到万家》《血战松毛岭》等作品的刘雪松表示,自己此番将之前的创作经验融汇使用在这个复合型作品上,“希望能充分呈现它的多面精彩”。
电视剧《驻站》由晓重同名小说改编,原作曾获公安部“金盾”文学一等奖。对于此次将这一优秀作品搬上荧屏,刘雪松表示,原作叙事特色鲜明,情感真挚动人,“小说本身就很具影像感,但是它是一个天津味儿十足的文学作品,比方说有大量的相声元素。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些元素进行提炼和转化”。刘雪松介绍,为此,他和编剧、演员们一起进行了大量的剧本和表演创作上的打磨,希望打造出一部既保留原著诙谐温暖调性,又富有相应视听审美韵味的影视作品。
谈起对剧中核心人物常胜的理解,刘雪松认为,“其实制服之下,他在生活中的种种是很多中年男人身上都有的,这些是与几乎所有人相通的小人物的故事。常胜同样有婚姻方面的困扰,孩子上学的烦恼,还有对母亲健康的牵挂,包括师傅去世带来的悲伤,自己有些时候郁郁不得志的不甘”。在他看来,只有讲述好人物与普通人无异的日常苦乐才能令观众感受和理解到其不懈坚守的可贵可敬。
郭京飞此番在常胜这个人物身上奉献出挥洒自如又细腻准确的表演。刘雪松表示,拍摄过程中自己与郭京飞的互动碰撞充满创作乐趣,“他总有很多想法和点子,几乎每场戏我们都会讨论怎样表现会更好”。在刘雪松看来,郭京飞是一位非常认真严谨的演员,“他时不时冒出的看似天马行空的点子背后是非常严谨的相关设计,为了他的天马行空的成立,京飞会把内核做得非常扎实。于是我们在拍摄现场就会经常做‘更上一层楼’的尝试和努力”。
人物之外,车站无疑是《驻站》中一位没有台词的特殊而重要的“角色”。据介绍,剧中出现的小站取景地是四川攀枝花一个停运不久的站点、拉鲊站,出于安全考虑,前期铁路部门进行了路基勘测,确保拍摄期间火车能够顺利进入车站。同时,无论是拉鲊站还是攀枝花南站,铁路部门在安全的前提下,给予了剧组全方位的支持。
刘雪松表示,剧组最初对这一全剧灵魂场景的寻找颇费周章,“我们要找的不仅仅是一个场景,更是一种感觉,一种能够触动人心的力量”。他回忆称,剧组在选景过程中跑遍了云南、四川、陕西、贵州等地,“直到在攀枝花找到了拉鲊站,它不仅各方面符合拍摄条件,边上还有座可爱的小山,它四季变换的美景,以及那种孤独而坚韧的氛围,完全符合我对《驻站》的想象。”刘雪松坦言,有缘与这样一个理想的“小站”相遇,更坚定了自己一定要拍好《驻站》的信念。
在围绕“一人,一狗,一小站”展开的故事中,陪伴常胜左右的警犬身上“戏份”颇重,它不仅在很多关键时刻起到了推进剧情的作用,更是主人公在苦乐年华中十分重要的情感出口。
这条在小说原著中名叫“赛驴”的警犬,此番出现在荧屏上更名为“依卡”。刘雪松笑言,其背后亦有一段“情感故事”。刘雪松表示,自己在拍摄前曾多次前往警犬中心,“其实一开始选中的是一条德国黑贝,然后我突然就看见了依卡,那种感觉就是一下子就觉得应该是它”。刘雪松坦言,最初自己也被提醒,依卡毛色纯黑,在打光等方面,可能会“不好拍”,“但后来拍摄中我们发现依卡的黑色在黑夜中反倒呈现出一种力量感,它就像一个黑夜的守护者守护在常胜的身边”。或许也是因为那种一眼相中的机缘,依卡的名字被从现实带入了剧中,刘雪松表示,“这样人与狗的情感互动更有真实感,因为这份感情分量很重,我们希望进行尽可能真实细腻的呈现”。
据介绍,为了培养郭京飞和依卡间的默契,剧组在拍摄期间不允许其他任何人对依卡进行投喂、玩耍,以此让它进一步认定自己唯一的主人。
刘雪松透露,拍摄中,郭京飞与依卡如同剧中一般建立了极为深厚的感情,“京飞还去详细了解了警犬退役之后收养的手续,片中他在最后和依卡有一场告别的戏,京飞把戏外想跟依卡说的话放在戏里说了,他说,‘依卡,等你退休了,我来接你’。那场戏把我们都拍哭了”。
回望此番既具现实厚度又不乏浪漫情怀的创作,刘雪松坦言,“这部戏讲了很多‘不得不’,对于常胜而言,所谓信仰与坚守不是外化的,不是在他行为之前不断强调的,而是在内心深处,即便有想要放弃时候,但心里面的那根绳始终不曾允许自己放弃。或许这种‘不得不’,恰恰是我们最可宝贵的,属于普通人的英雄主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