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刚 小角色里有大学问

新民晚报 2024-10-28

从电视剧《潜伏》里的陆桥山,到《人民的名义》里的“达康书记”,再到《庆余年》里的陈萍萍……吴刚在影视剧中演绎了很多配角,不过在他看来,这些都是兼职,“是北京人艺的舞台教会了我挣钱吃饭的本事”。

今年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期间,北京人艺带着5部戏来上海“驻演”。吴刚演了其中两部,《茶馆》和《哗变》。和往常一样,吴刚每天下午4点半就来到剧场。几十年了,他传承着北京人艺老先生们留下的不成文规定,演出前必定要早早到剧场,一边慢慢地化着妆,一边和大家聊聊晚上的戏,一点点地进入角色。他说:“无论是演主角,还是龙套,都一样。只有这样,就算你拉大幕都能拉出节奏!”一个个小角色,最终砌成一位大演员。

1 舞台高光才是面子

为了迎接北京人艺来上海的演出,上音歌剧院在剧场大厅里搭了一座京味门楼,上悬四字“戏比天大”,吴刚每天都会驻足看一眼。

作为北京人艺85班的学员,吴刚一直把前辈们称作“老先生”。与戏剧学院科班的教育不同,北京人艺是团带班,学员们天天跟着艺术家们在排练厅、舞台上磨戏,日常生活中聊戏,不断成长。那会,老先生们总是告诉吴刚、冯远征他们几个年轻人,演戏要先做人,“你是什么样的人,我在台下八九不离十会看得出来。演员站在舞台上应该是透明的、干净的,你的路才会长。”当年那几个年轻人已经成了今天北京人艺五虎将。

北京人艺的排练厅里,有个规矩,只要导演宣布开始排练,没有人会闲聊,所有人的注意力都在戏上。有的戏没有吴刚他们几个年轻人,他们就趴在窗户外,静静地看排戏。有一年,团里正在排戏,一位外国的文化女官员来人艺参观,看到排练厅内外都这么安静认真地排练,她也自觉地脱下高跟鞋,生怕扰戏。老先生们从来不把“戏比天大”挂在嘴上,而是用一台台戏、一次次排练做给年轻演员看。时至今日,当吴刚有时接到其他院团的演出邀请后,他总会提一个要求,排演厅要绝对安静,打电话请去外面。

起步,都是从配角和龙套开始。吴刚在《雷雨》中演过周萍,《日出》中演过李石清,《北京人》里演过曾文清,《天下第一楼》中跑过龙套、演过孟四爷……吴刚也很感谢那些年在老先生们身边成长的年月:童弟老师是85学员班的班主任,和他们几个年轻人关系最铁;林连昆老师第一次把他送上舞台;剧院一起坐绿皮火车去外地演出,年轻演员一对一帮忙照顾老先生,他负责夏淳老师,给他提行李整整三年,也聊了三年,学了三年;老先生们还会带着年轻人去剧院门口的小饭馆改善生活,边吃边聊的还是戏……回想当年,吴刚去老师家里吃酸菜白肉、喝酒、聊戏、说人生,就像回自己家一样无拘无束。

能参演北京人艺的“镇院之宝”《茶馆》,一直是吴刚的梦想。他至今难忘二十多年前,人艺宣布复排《茶馆》角色的场景,剧组人多,演员们都站在门口,紧张地望着导演林兆华,期待着自己名字和角色的对位。之前保密工作做得非常好,一点消息都没有,每个人都很忐忑,就怕进不了剧组,“《茶馆》里哪个角色我都想演,我演的唐铁嘴的戏份虽然不算多,但只要能进这个组,我就已经非常高兴了。”

如今,吴刚也成了团里的前辈,带着年轻人在排练厅里摸爬滚打,演得好,吴刚会为他们拍手;遇到问题,他也会直言不讳,“这不存在给不给面子的事儿,面子是什么?是舞台上的光彩和高光时刻,演不好才是最没面子的。”

2 耐住寂寞方得始终

一步步从跑龙套到有台词、再到主演。这离不开北京人艺的熏陶,也离不开吴刚的努力。这次来上海演《茶馆》前吴刚笑着说:“1988年,《茶馆》来上海演出时,我是龙套身份登台,这次我能站在这儿有几句台词,说明我进步了。”

除了《茶馆》,《哗变》也是吴刚最喜欢的戏之一。1988年,人艺第一次排演话剧《哗变》,吴刚被分到了一个小配角。排练期间,在剧中饰演律师格林渥的主演任宝贤突然失声,吴刚临时被导演叫来当替补,他背下了所有格林渥的台词,也爱上了这个角色。不过,任宝贤不久嗓子恢复了,吴刚虽然没有替补登场,但默默观察任宝贤的表演,学到了很多。2006年,人艺复排《哗变》,院长找吴刚参演,吴刚只有一个请求,让他演一次格林渥。这一演就是近20年,也因为《哗变》,他拿下了中国话剧的“金狮奖”。

北京人艺的这块金字招牌,是每个演员一起用心打造的。在吴刚看来,在高手如云的北京人艺做一名合格的演员,不玩命哪成。有人觉得“把剧院当成家”这样的话是口号,事实上,“五虎将”当年就住在剧院里,吴刚说之所以大家要吃住在一起,是因为演戏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要相互配合。早上,他们起来一起晨练;晚上下了课,吃完饭一起做小品;闲暇时,他们一起骑着自行车去街上观察生活;老师布置的作业,一个角色要有六套方案,大家就一起挑灯夜战……在剧院的楼道里,吴刚能闻到家的味道,他一直记得于是之的一句话:“你们成事之后有两个妈,第一是自己的妈,第二个母亲就是剧院。”

舞台上的演技日渐成熟后,这些年,吴刚经常参加一些影视剧的拍摄。每年岁末,团里都会把演员们第二年的演出日程排好,吴刚只有在没有演出任务的时候,才会出去接拍影视剧,“其实,拍影视剧对我们来说,也是演技的磨练。”吴刚说,“我们很多前辈,像是蓝天野老师,他的很多影视作品深入人心,也依然在舞台上光芒万丈,这是我所追求的。”

纵观这些年,吴刚留给观众深刻印象的其实也都是配角,在他看来,演主角或是配角,宣传海报上是不是C位都不重要,能够用戏磨炼自己才是他最看重的。“要耐得住寂寞”,人艺的老先生们的教诲,吴刚一直谨记于心。凭借对话剧舞台的虔诚和笃定,他即使凭借爆款的影视剧一夜走红后,也依然坚守舞台,因为舞台上摸爬滚打几十年给予一个演员的底气与从容,是任何流量都不可取代的。

3 看书买菜也成修炼

生活对一个演员来说,就是修炼场。

在家里,吴刚喜欢看书、跑步。人物传记是吴刚的最爱,“演员嘛就是塑造人物的,自然要多看看人生的故事。”这两天来上海,他把刚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韩国作家韩江的作品带在了身边。

互联网时代,吴刚会在B站上看看网友们的评论。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热播时,他发现00后的小孩也喜欢,通过网络,他也发现年轻人的观影角度和兴趣在变化,一部反腐的戏,观众们也能从自己的角度切入,“达康书记”火了,这也是时代的进步。

提起“达康书记”,当年筹拍《人民的名义》时,剧组请吴刚参演,他却连连摆手:“不行不行,演员塑造角色一定要有生活体验。我生活中接触过的最大领导就是我们的院长了,市委书记我真演不了。”可剧组坚信吴刚的演技,让他先看看剧本再决定,最后吴刚被剧本吸引接下了这部戏。为了能演好这一角色,吴刚在网上看了很多领导开会的视频,模仿他们的语气、神态,为了将角色演活,他还为角色设计出很多小细节,比如李达康在下属面前抠眼屎,涂清凉油,敲桌子,等等。最终,他让达康书记的凝视出了圈。

为什么吴刚说没有生活体验的角色,他就不接演,这是因为林连昆当年给他们布置的一次作业。那次,林连昆让吴刚这批年轻学员出去体验生活,观察一个小人物回来一一表演。结果,林连昆看完他们的表演后说:“你们这些都是假的,是坐屋里瞎编排的。你们出去看什么了?菜市场、小商贩,各色人等,只要有心,每个人都是鲜活的,拿过来就是小品中的人物。”从此,吴刚他们再也不敢了。如今,去公园散步,去菜场买菜,也成了吴刚的必修课。菜场小贩也喜欢和“达康书记”唠唠嗑,家长里短、鸡毛蒜皮。

像冯远征、何冰、濮存昕,这批吴刚同辈的演员很多都已尝试做了导演。吴刚说:“隔行如隔山,做导演是需要天分的,我先把演戏这点儿事弄明白了吧。”

◆ 吴翔

责任编辑: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