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民陈茜路过南宁市江南万达广场时,偶然看到设置在商场外围的“就业广西·万事通达”江南区商圈就业服务站。起初她只是带着好奇心走进去,惊喜的是,“我在就业服务站登记求职信息后,没几天就找到工作了。”陈茜表示。
陈茜的顺利就业,是南宁市人社部门织密、织牢就业保障网,打造群众家门口“15分钟就业服务圈”,推动公共就业服务下沉基层的缩影。
今年以来,南宁市各级人社部门筹划并推进建设就业服务站29个,已为1.81万名群众提供就业服务,其中在社区建立家门口就业服务站9个,已为2085名群众提供就业服务;987家企业入驻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平台,发布岗位1.8万余个。
就业服务站工作人员引导求职者登记信息。
就业服务站“下沉”群众家门口就业
陈茜踏入的这间就业服务站是广西第一个商圈就业服务站,其地理位置优越,紧靠地铁线出口。12月20日,记者看到来往的人群中不时有群众停住脚步,查看服务站外的各种招聘信息和免费培训技能的海报。
陈茜告诉记者,过去求职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去筛选各类线上线下求职平台发布的招聘信息,很多时候还需要甄别企业各类招聘信息是否真实。比如,发布的招聘信息和现场面试的信息不对称,“发布是有休息日,但面试时却告知不实行双休”等。这些求职经历不仅让求职者感到效率不高,还承受身心疲惫的负担。而此次的求职经历,她最直接的体会是:“效率高和精准推送就业。”
当天,陈茜与服务站工作人员沟通自身基本情况并登记了求职意愿。几天后,她就通过服务站的推荐到某企业面试,成功获得工作机会。江南区就业服务站站长梁晶晶告诉记者,作为服务站工作人员,首先要对进站的求职者做好询问和登记求职意愿的工作,把这项服务做到最细致,更有利于用人单位的岗位做到精准推送,一方面减少求职者时间和经济支出成本,另一方面实实在在地为有用工需求的企业及时“找准人,找对人”。
创新工作模式“供求”双方快速匹配
对发布求职信息的招聘单位严格筛查岗位真实有效性,对求职者的求职意愿和信息熟练掌握,为企业和群众双方提供最快捷匹配就业服务,也得益于南宁市打造“15分钟就业服务圈”创新就业服务工作的做法。
南宁市劳动就业服务管理中心主任莫富雄表示,“15分钟就业服务圈”是以三公里范围内的企业和群众为重点服务对象,按照“1+1+N”服务模式,即“1”个线下充分就业平台+“1”个线上服务平台+“N”个垂直就业服务场景或服务专区,精准绘制“就业用工地图”。
同时,以主动“扫街扫楼”和引导“扫码”的方式,利用数字赋能、智能分析、精准匹配和推送,统筹推进辖区用工与就业精准对接、招工与求职双向互动。“就业服务站,让想招工的,实现高效推送用工服务;想求职的,便捷提供就业岗位;有想法的,支持自主开展创业;有困难的,做好就业跟踪帮扶。”莫富雄说。
招聘单位与服务站工作人员洽谈发布求职信息。
今后打造厂门口、校门口等服务站
据了解,目前全市共建设就业服务站29个。以南宁市江南区商圈就业服务站为例,自今年11月3日正式启用以来,已经为228家企业发布求职信息,岗位发布数量达到799个,求职登记1147人,求职成功112人次。同时,开展职业指导302人,服务群众1899人次。
“目前,南宁市打造‘15分钟就业服务圈’基本形成公共服务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就业困难群体倾斜。”莫富雄表示,服务站通过打造“统一服务内容、统一服务模式、统一服务清单、统一命名规则、统一视觉识别、统一服务布局、统一服务配置、统一调度监督”等“八统一”的标准,布局“大数据+铁脚板”线上线下一体化就业服务新机制,实现基层公共就业服务标识统一、布局合理、服务规范、运行高效,让企业和群众在“15分钟就业服务圈”就能享受“零跑腿”的公共就业服务。
下一步,南宁市人社部门将进一步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鼓励指导各县(市、区)、开发区人社部门结合当地实际,建设打造一批家门口、校门口、街门口、厂门口、镇门口、商圈门口就业服务站,形成覆盖城乡、便捷可及的就业服务圈,创新搭建更多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就业服务平台,加强就业信息发布、供需精准对接、政策咨询指导和职业技能培训,保障好劳动者合法权益,为用工企业和求职群众提供全链条服务,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记者 彭媛媛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