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北海项目建设“加速跑”

北海日报 2024-12-25

今年1至11月,北海累计完成投资316.9亿元,实现58个项目开工、30个项目完工或投产——

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北海项目建设“加速跑”

岁末年终,寒意正浓,但珠城大地,江海之上,项目建设热潮涌动。从拔地而起的现代化工厂到机器轰鸣的产业园区,再到热火朝天的基础设施建设……一个个重大项目相约北海,竞相投产,重点产业集群不断发展壮大。

平整而宽阔的工地上,处处呈现吊塔挥臂、货车穿梭、工人忙碌的场景……11月16日,总投资105亿元的北海建滔绿色新材料产业园项目开工建设。

该项目既是自治区电子信息材料的补链、建链重大项目,又是北海规划布局绿色化工产业的龙头项目。项目建成投产后将填补广西在电子信息产业链覆铜板领域的空白,带动北海绿色化工与高端造纸、生态铝、电子信息产业耦合式发展,为北海市绿色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北海市以超常之力推动项目落地,不仅快速解决项目用地,还助力建滔公司在1天半内完成了内资转外资及外汇注册资本金账户开设等,暖心扶持企业,促成企业今年到位外资3000万美元,获得企业好评。

建滔(北海)实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马伦赞道:“自项目接洽以来,北海市及铁山港区各相关部门始终如一为项目提供最优越的营商环境,最实在的政策支持,助力项目早落地、快建设,让我们信心满满。”

项目建设“加速跑”的背后,是市委、市政府的扎实举措。

“重大项目建设是推动北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近日,市委书记蔡锦军在督导调研重大项目建设时指出。

北海市始终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以“干就干最好、争就争第一”“能快就不要慢,该干马上就办”的工作作风,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着力破解瓶颈难题,全力为项目建设保驾护航,推动在谈项目加速落地、签约项目尽快开工、投产项目扩大生产,实现稳投资促增长。

今年,北海市深入实施重大项目建设协调推动机制,市四家班子主要领导分别担任组长,推行周、月、季推进机制,县区包挂领导每周走访一次企业,分管市领导每月召开一次问题协调会,市党政主要领导每季度召开一次项目推进会,协调推进85个重大产业及基础设施项目。

北海市2024年服务企业攻坚升级行动持续深入开展,市领导班子成员下沉企业一线或项目现场,对规上企业、临规企业以及重大项目进行全覆盖走访调研,服务企业、解决问题。

创新开展“企业家日”活动,市领导和县区、部门面向全市22万个市场经营主体,秉持“大到一个百亿级企业,小到一家糖水铺,他们的所有问题都不能被忽略”的为民情怀,真诚对待每个企业的需要,自下而上收集问题、解决问题。

对企业来说,时间就是效益。这样主动靠前纾困解难的服务,为项目送上了及时雨。“仅用40天全部完成首开区征地协议签订,项目征迁跑出加速度,为项目落地早开工按下了快进键。”马伦说。

北海市紧抓土地要素保障这一事关项目开工建设的“牛鼻子”,保障项目早日落地。建滔项目首开区S1地块规划用地532.965亩,自6月2日进场开展征地搬迁工作,仅用40天便100%完成土地协议签订;首开区S1—1地块仅用6天完成净地清场工作;S1—2地块仅用10天100%完成清表清拆……

保用地、保供电、保用水、修道路……今年1月至11月底,铁山港片区、合浦片区、海城片区、银海片区、涠洲片区累计走访服务企业(项目)949次,保障要素340项,协调问题652个,解决问题486个。各片区共开展“企业家日”活动31场,常态化多渠道征集226家企业提出问题或建议431个,办结问题或建议384个,其中办成382个,办成率为88.6%。

真抓实干换来了喜讯频传:项目总投资约35亿元的华电蓝水海洋能源装备制造项目,从去年3月破土动工,到今年5月8日开始下料试产导管架,仅用一年多时间便实现一期投产,建设速度远超预期;广投北海绿色生态铝项目的厂前区综合项目从确定施工中标单位到取得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仅用时5个工作日;220千伏禄罗变电站于9月23日顺利投运,成为保障铁山东港产业园区电力的强劲引擎……

记者从北海市重大项目建设服务中心获悉,今年1月至11月,北海市累计完成投资316.9亿元,已实现渤海二期、石英石板材、建滔、中车、腾龙等58个项目(含子项目)开工,实现玖龙纸业(7条生产线)、华电蓝水一期、新福兴(第3条生产线)、南玻(第1条生产线)等30个项目(含子项目)完工或投产。

在北海市各级各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太阳纸业项目2019年进驻后首条生产线自开工建设到投产用时不到18个月,整个项目用时不到两年就完成原计划四年的项目建设任务,创造了北海速度。如今,“拿地即开工”已成为北海市重大产业项目建设的新常态。北海市以“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决心为民营企业保要素、谋发展,吸引了产业聚集,绿色化工、电子信息、光伏材料、高端纸业、新材料、能源等六个产业集群初具规模,生态铝、海工装备制造两个新产业在加快集聚,持续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记者 何美)

责任编辑: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