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愿当时听群众的骂声,不要事后听群众的哭声”

广西新闻|来源:新华网2010-06-05 08:32:06|网络编辑:周玲

    有的地方少数群众对险情估计不足,存侥幸心理,怕麻烦,不愿意从隐患点转移,最终酿成惨剧;而有些地方干部为确保群众生命安全,在耐心劝说无效的情况下不得不强制转移群众,事后保住生命的群众对强行转移他们的干部非常感激。

    “我们宁愿当时听群众的骂声,不要事后听群众的哭声。”3日上午,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郭声琨在容县地质灾害现场告诫参与救援的干部,房子倒了可以修,生命失去了就无法挽回了,各级干部一定要想法设法动员群众转移到安全地带。

    连日来,广西多地发生罕见的洪涝和地质灾害。截至6月3日19时,共造成44人死亡、8人失踪、280多万人受灾。灾情发生后,广西各级党委、政府迅速奔赴抗洪抢险第一线,抵御肆虐的暴雨和丛生的地质灾害,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800多人刚转移,身后房屋就塌了

    3日上午,在容县六王镇政府会议室灾民临时安置点,新华社记者看到,不少地质灾害发生地和潜在危险地段的群众在此安置,当地政府向灾民发放了被子、毯子、毛巾、凉席等救济物资,提供免费食品。龙头村村民李黎献告诉记者,他们一家3口人2日晚上7点来到这里,“随身物品只有一把雨伞”。

    连日来,郭声琨的主要工作就是研究、部署和实地查看抢险救灾工作。灾情发生的6月1日,正在广西玉林考察工作的郭声琨立即做出指示,要求各地全力做好抗洪抢险救灾工作,当天晚上,又连夜召开紧急会议,对做好抗洪抢险救灾工作再研究、再部署。2日得知岑溪市发生山体滑坡导致人员伤亡的灾情后,郭声琨提前结束考察工作,赶赴岑溪市检查指导抗洪抢险救灾工作。当晚,广西抗洪抢险救灾紧急动员会在岑溪市召开,对当前抗洪抢险救灾工作进行再一次动员部署。

    6月2日凌晨,玉林市容县六王镇、杨梅镇遭遇大暴雨袭击,发生山体坍塌,至3日晚已造成28人死亡,2人失踪,其中六王镇陈村一家11口人被坍塌下来的山体以及倒塌的楼房掩埋。3日上午,郭声琨从岑溪赶到这处地质灾害现场检查指导救援工作。在事发现场,救援人员在废墟上对被失踪人员进行紧张搜救,多台挖掘机不停地对坍塌下来的泥土和倒塌的混凝土建筑材料进行清理。此时,搜救人员已经挖出9具遇难者尸体,还有3人失踪。

    当听说容县一处采矿点有45名工人转移不到3分钟,采矿点房屋就倒塌的情况后,郭声琨赞许地说,在此次强降雨过程中,各级党委、政府对即将形成的洪涝灾害和地质灾害多次成功进行预警,并及时组织疏散群众,目前已组织转移安置1万多名群众,其中800多人刚刚转移出来,房屋就倒塌了。

    “这么多人及时从即将发生事故的受灾点撤离,非常幸运,我们要总结成功避险的经验,也要吸取发生人员伤亡事故的教训。”郭声琨说,“对这个灾害点,目前的第一任务是抢救人命,要在专业队伍的指导下进行科学施救、有效施救,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也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有的群众未及时转移,不能怪群众”

    得知容县山体滑坡灾情后,新华社记者迅速兵分两路,一路冒着道路泥泞和再次发生山体滑坡伤害的危险徒步进入陈村,到达灾害现场采访;一路留守在六王镇政府院内的抢险救灾指挥部采访。在事发现场,新华社记者看到,滑落的沙土夹杂着竹木植物冲到村里直接造成靠近山体的房屋倒塌。

    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副厅长田凤鸣向记者介绍,本次发生地质灾害的容县、岑溪市都处在花岗岩分布区,多数山体有两到三米的沙土状风化层,一旦遇到集中降水过程,沙土受水饱和后极易发生滑坡现象。

    一位现场救援人员告诉记者,在山体滑坡发生前,陈村许多村民家里大量积水,不少村民忙着清理积水。当村后山体开始有小土块滑落时,多数村民转移撤离到安全地带,有的村民因为未能和其他村民一起及时撤离而遇难。

    “群众未及时撤离不能怪群众,关键时刻各级干部要站出来,要千方百计动员群众及时撤离事故隐患点。”郭声琨说,各级党委、政府要做好宣传工作,加大组织力度,采取人盯人的方式,务必及时将群众转移到安全地带。

    新华社记者2日晚赶到六王镇指挥部时,玉林市委书记金湘军、市长韩元利刚刚从抢险一线返回,每个人身上都沾了不少泥巴。一场部署抢险救灾工作的紧急会议就在吃盒饭的同时召开。会议的主要内容还是转移安置群众。为避免地面积水太多、山体滑坡仍在持续而导致再次发生险情,金湘军要求组织群众就近安置到学校教室,同时紧急调运100顶救灾帐篷安置群众。

    领导干部靠前指挥 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救援力量

    党中央、国务院十分关心、关注广西灾情。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先后派人前往广西调查了解灾情、指导抢险救灾工作。

    多位自治区领导投入容县山体坍塌事故救援指挥工作。正在国外访问的自治区主席马飚批示不惜一切代价全力搜寻抢救失踪人员;正在广西洪涝灾害第一线组织指挥抢险救灾工作的自治区党委副书记陈际瓦指示维护好社会治安稳定,安置好灾民生活,并于3日赶赴事故现场;自治区副主席林念修批示做好现场监测,严防次生灾害和事故发生。

    2日22时50分,自治区副主席杨道喜带领自治区应急办、国土资源等部门工作人员和专业抢险队伍,赶到容县山体坍塌前方抢险救灾指挥部,迅速召开紧急会议部署抢险救援工作,随即冒着深深的夜色,赶赴陈村坍塌现场指挥抢险救援。

    随同前往采访的新华社记者在沿途看到,刚刚被疏通的道路泥泞不堪,道路两边满是滑落的泥土和竹木,发生次生灾害的危险依旧存在。在救援现场,杨道喜针对通往事发地点的道路损毁严重、大型工程机械难以进入的困难,要求工作人员务必保障道路交通,以便调入大型工程机械加快搜救进度,到他离开现场返回指挥部时,已超过3日凌晨2时。早上8时多,杨道喜又赶赴现场指挥抢险工作。

    玉林市、容县党委、政府多位负责人也分头赶赴现场,并在第一时间成立了现场指挥部,设立一线抢险救援队,全力组织抢险救援工作。2日深夜,记者在陈村山体坍塌现场看到,玉林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戴毅冒着小雨指挥救援,带着基层干部挨家挨户排查,对于个别仍旧留在家中,不愿转移的村民,耐心劝说,并一再要求干部给转移群众提供充足的水、食物和被子。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3日,南广高速铁路、玉铁高速公路建设队伍就近支援了大量人员和工程机械;周边群众也自发参与救援,人数达到3000余人;与此同时,参与救援的公安、消防、武警人数也不断增加……

    经过18个小时连续奋战,公路建设部门和干部群众成功铺设了一座钢架桥,抢修4公里水毁塌方道路,3日下午4时,六王镇通往另一地质灾害点龙头村的救援生命线终于被打通,大量救援人员和设备得以迅速进入。

广西容县山体坍塌现场见闻

  \

    截至3日下午6时,广西容县山体坍塌事故已造成27人死亡,3人失踪。事发当天,新华社两支报道组立即从不同方向火速奔往事发现场。由于通往事发现场的山间道路塌方上百处,道路泥泞,淤泥深处齐膝盖,新华社记者舍弃汽车,徒步约3公里,艰难跋涉1个多小时。作为第一家赶到现场的媒体,新华社记者一路见到的是山洪造就的人间惨剧和人们为搜救失踪者进行的时间接力。

    徒步跋涉,成为第一家赶到事发现场的媒体

 

 

    6月2日凌晨,广西玉林市容县六王镇、杨梅镇遭遇大暴雨袭击,发生山体坍塌,多人死伤。得知灾情后,新华社记者第一时间赶往现场,行至离六王镇陈村事发现场约3公里处时,由于山体滑坡严重,3名前期抵达的记者只好背着笔记本电脑、挎着照相机和扛着摄影机,徒步前行。

 

    不时可见被洪水冲倒的电线杆,被连根拔起树木,山沟里洪水轰鸣,工程车辆艰难清淤……途中,负责疏通道路的容县一位副县长将他的一个1米多长的树枝做的简易拐杖送给了记者。“前面淤泥太深,你会用得着的”。

    一边是被雨水浸泡的疏松的土质山体,一边是山谷,几米宽的山路上,泥泞严重,行走其间,唯恐遭遇次生灾害。

    记者摸索前行,结果刚走几百米,一人就被淤泥陷住,由于陷得太深,无法将腿从淤泥中拔出来,只好先将脚从水鞋中抽出,然后赤脚站在淤泥里,再将水鞋用力拔出。刚刚脱身,又一人陷入淤泥,最后不得不放弃水鞋,赤脚前行。

    途中刚好碰到从救灾现场返回救灾指挥部的玉林市委书记金湘军、市长韩元利。他们告诉记者,由于道路还未疏通,大型工程机械无法过去,加之塌方的泥土中混有大量树枝和竹子,搜救工作面临困难。“你们辛苦了,一定要注意安全。”他们叮嘱到。

    晚上7时多,天已黄昏,新华社记者一行终于赶到了事发现场。

 深夜里,靠着微弱的无线网卡信号发出灾难现场的声音

\

    6月3日,搜救人员在六王镇陈村山体坍塌点搜救被埋群众。新华社记者 陈瑞华 摄

    在事故现场,新华社记者看到,山体崩塌上百米高,大量泥土混有树枝将山脚下的几户房屋彻底冲垮,到处是断裂的墙壁和瓦砾。由于交通阻断,大型机械进不来,百余名抢救人员,只能用手电筒照着,靠人力一点点搜救失踪人员。

    天灾无情。一名消防官兵告诉记者,他们正在搜救的这户人家有11口人被埋,其中有一个两三岁的孩子。

    由于地处边远山区,加之天气恶劣,事故现场一度还下起小雨,发稿困难是新华社记者遇到的最大难题。

    幸亏电视记者灵敏,发现事故现场旁一家农户三层楼房的顶层,无线网卡信号比较强,基本上可以满足发稿的需要,于是这里成了临时发稿中心。

    天已黑,供电中断,记者就用手电筒照着写稿。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此后天气逐渐下起小雨。此时,在楼顶观看的群众,有的主动给记者撑起伞来,有的给记者拿起手电筒照着键盘,在这苍天无情的惨烈事故现场,记者心中顿时升起一股暖意。

    在崩塌的山体旁,在坍塌的可能埋着失踪人员的房屋旁,靠着微弱的无线网卡信号,新华社发出了一条条来自事故现场的文字稿、摄影稿和电视稿。

    第二报道小组见证了指挥部紧张的抢险决策过程

    2日下午7时多,新华社另一报道组赶到位于六王镇政府内抢险救灾指挥部。刚到不久,金湘军、韩元利一行从抢险救灾一线返回指挥部,每个人身上都沾了不少泥巴。进入镇政府会议室后,快餐饭摆在每个人的面前。一场部署后续抢险救灾工作的紧急会议就在吃快餐饭的同时召开。

    “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去救人。”在电话中部署紧急调运100顶救灾帐篷用于安置转移群众后,金湘军要求有关方面尽量将转移出来的群众安置在附近小学教室中,以避免因为地面积水太多、山体滑坡仍在继续而遭遇险情。韩元利随后又做了具体部署。

    晚10时左右,通往事发现场的道路被疏通。1个小时后,新华社第二支报道组驶往事发现场时,道路依然崎岖难行,路边满是山体滑坡下来的泥土,竹木树根夹杂其间。

    晚11时50分,自治区副主席杨道喜赶到指挥部,召开紧急会议部署抢险救援工作。短暂而高效的部署后,杨道喜立即赶往事发现场。借着柴油发电机发电照明和手电筒,他一边查看现场,一边研究部署抢险工作。3日凌晨2时多,杨道喜离开事发现场后,当地干部群众按照紧急工作部署,连夜抢险奋战。  新华社记者刘伟、王军伟、闫祥岭

网友评论 [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网站简介 | About BBRTV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专题回顾 | 中文简体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Nam | ภาษาไทย

广西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广西壮族自治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支持指导

广西广播电视台 主办

本网站由北部湾在线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