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湾在线6月8日消息(吴丛烈)地处桂中旱区的武宣县去年在遭受罕见大旱的情况下, 全县进厂原料蔗约170万吨,是来宾市唯一一个甘蔗产量与去年持平的县。常旱之区为何在大旱之年还能取得这样的好成绩?
“现在家里像太阳能啊、冰箱,电脑啊(都有),我们家7口人,摩托车4台,彩电4台,还有大型中拖,小型耕作机,现在一餐没肉吃都不习惯了。”
在武宣县二塘镇樟村的甘蔗地里,村民黄社中看着长势良好的甘蔗苗,笑得合不拢嘴,他家种有28亩甘蔗,去年在遭逢大旱的情况下亩产仍超过6吨,家里仅种植甘蔗收入就有6万多块。虽然旱情延续到今年春季,但樟村的甘蔗苗长势并不比正常年份差多少,黄社中深有感触地说:
“在这个灌溉工程没做之前,我们种甘蔗单产是3到4吨,现在搞这个工程以后,在甘蔗需要水的时候能够及时灌溉,亩产提高到5到6吨。”
蔗糖业是武宣县的支柱产业,蔗糖税收占全县财政收入四份之一,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然而由于地处桂中旱片区,加上原有的农田基本水利设施大都修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因超期“服役”年久失修,有的设备严重老化,根本无法有效地防御自然灾害,甚至成了安全隐患;旱魔的频频光顾让农民又回到了靠天吃饭的过去时光。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如何筹措资金兴修水利,让农民告别“靠天吃饭”?武宣县领导班子认识到,必须大胆解放思想,探索新机制,走“以工哺农”、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水利建设、谁投资谁受益的新路子。武宣县县长韦德斌说, 要稳定甘蔗种植面积,提高单产,实现蔗糖业的可持续发展,除了甘蔗综合配套技术推广外,最关键的是必须有效解决甘蔗种植过程中的用水问题。
2006年以来,武宣县把蔗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解决甘蔗生产用水问题的主要措施来抓,积极协调引导制糖企业,使制糖企业自觉对蔗区水利基础设施进行投资建设。2006年2月,通过协调,使博宣公司形成2006—2010年投资7000万元用于蔗区水利灌溉工程建设,计划新增蔗区灌溉面积10.8万亩的甘蔗水利浇灌工程计划。其中,通过采取“公司+协会+农户”的蔗区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办理,筹集930万元重新修复了西江槽甘蔗灌溉工程,共修建水利渠道30公里,实行自流式灌溉,可灌溉面积1万多亩,灌区甘蔗产量从原来平均亩产不足3.2吨提高到5.4吨以上,效益十分显著。 根据测算,西江槽甘蔗灌溉工程投入使用四年来,共为农民增收达3027万元,财政增收501万元,共为企业直接增效达545.14万元。
武宣县副县长钟龙辉说:“这根甘蔗,一头连着农民,一头连着企业,一头连着农民增收,一头连着企业增收、财政增长,这根甘蔗在我们武宣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是财政的主要支柱。”
为了提高甘蔗单产,武宣县曾采取引进良种、推行深耕深松宽行密植、加强管理、加强蔗区道路建设等措施,促进了蔗糖业的稳步发展。但每年频发的旱情严重制约了蔗糖业的发展壮大,在干旱严重的年份,甚至一度出现面积增、产量减的现象。解决甘蔗灌溉问题成为提高单产,发展壮大蔗糖业的关键。武宣县水利局局长覃献文说:
“以往我们水利建设都是靠财政投入为主,资金肯定是不足的,带来的问题也比较多,水利建好以后要管理,管理需要很多人工啊、电费啊等,财政投入达不到这个要求,在管理上就会出很多问题。”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武宣县积极引导工业反哺农业,探索水利投资新模式,创新甘蔗灌溉新机制,协调博宣公司制定了投资7000万元,计划新增蔗区灌溉面积10.8万亩的甘蔗水利浇灌工程计划。其中,投资930万元重新修复了西江槽甘蔗灌溉工程在解决蔗区灌溉方面更是开了个好头。武宣县副县长钟龙辉说:
“西江槽水利工程有两个制度创新,一个是投资主体的创新,由企业投资,跳出了国家作为投资主体的局限。第二个创新是管理模式上的创新。”
西江槽甘蔗灌溉工程由政府协调,制糖企业博宣公司出资修建,采取“公司+协会+农户”的管理模式,由博宣公司、灌区村委成立“博宣甘蔗灌溉服务协会”共同管理,实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灌区工程抽水电费和工人管理费用先由公司垫支,最终协会的运行费用在甘蔗增产分成中开支。武宣县水利局局长覃献文说:
“现在的管理模式有了分成,有了资金的供应,保障这个管理站人员工资的发放,电费的上缴以及其他的费用。”
协会与灌区蔗农签订了种植协议,即协会负责指导蔗农开展甘蔗生产和田间管理工作,负责灌溉费用,蔗农按照协会的指导方法开展甘蔗生产和管理,努力使甘蔗平均亩产达5吨以上。若亩产不达5吨,灌溉费用由协会负责;亩产超过5吨的,超出部分收成由协会与蔗农分享。博宣公司副总经理韦利武说:
“超过5吨的部分,按照我们的协议规定,协会和蔗农的分成是这样的,前三年按4:6分成,后三年起按3:7分成,往后就是2:8分成,蔗农始终是拿大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