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来自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现场演示侗族刺绣。
今年6月12日是我国第五个“文化遗产日”,自治区文化厅举办了一系列专题活动,展示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当天上午,在南宁剧场举行了“文化遗产日五周年纪念大会”暨首批自治区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授牌仪式,河池、百色两市成为广西首批自治区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同时,“巧夺天工——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在广西博物馆开幕,来自全区各地的30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现场演示,一展原汁原味的传统技艺。
首设区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在当天的纪念大会上,首批自治区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进行授牌,共有两处,分别为“河池铜鼓文化生态保护区”和“百色壮族文化生态保护区”。
据介绍,2007年以来,文化部已先后命名了闽南文化、热贡文化、徽州文化、羌族文化、客家文化和湘西土家族苗族等6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我区文化部门当前也在开展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试点,推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继河池、百色之后,我区还会陆续公布新的文化生态保护区,争取升至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全区免费开放40个博物馆
“文化遗产日”设立5年来,广西博物馆事业快速发展。纪念大会公布了一系列数字:
2006年以来,全区共新建了14个博物馆、纪念馆,使我区的博物馆、纪念馆总数达到65个。截至2009年底,我区免费开放的博物馆、纪念馆达到40个,观众人数大幅增长。
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1+10”工程现已建成南丹白裤瑶、靖西旧州壮族、东兴市万尾京族等7个民族生态博物馆,正在建设的金秀瑶族、融水苗族和龙胜壮族等3个生态博物馆也将于今年建成,将成为全国最大的民族生态博物馆群。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广西已有国家级名录项目28个,自治区级名录项目193个;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6个,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119个。当天,曾进京展演的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戏《八桂风谣》以原班人马在南宁剧场与市民见面,展示了广西各民族的传统音乐和舞蹈技艺。壮族嘹歌、天琴弹唱以及瑶族铜鼓舞、毛南族肥套等,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令观众赞叹不已。
民间大师展示传统技艺
当天揭幕的“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以图文实物的方式全面展示了40个传统技艺项目。30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了精彩的现场演示,许多慕名而来的观众得以一睹大师技艺。
一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展示壮族织锦技艺。
“传统的壮锦一天只能织6~10厘米,现在很多徒弟都能达到这个速度。”来自宾阳的壮锦工艺美术大师谭湘光在现场指导几名年轻的徒弟织造壮锦。她说,现在带了几十名徒弟,织锦工艺不仅后继有人,而且市场前景也十分看好。
除了壮锦,南丹苗族服饰、桂林黄昌典毛笔制造工艺、毛南族花竹帽、全州民间剪纸、北海贝雕等等项目,都有传承人亲自展示精湛工艺。“绣完这件上衣要多长时间?”一名观众问三江侗族刺绣项目的传承人。听到“要一年多”的回答后,许多观众都不禁惊叹。
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谭素娟在编制毛南族传统手工制品花竹帽。
桂林腐乳、柳州螺蛳粉、横县大粽、全州醋血鸭、宾阳酸粉、横县鱼生……这些大众再熟悉不过的广西美食,如今也上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一名观众指着南宁老友粉的图片说:“不看不知道,老友粉要经过8道工序才能‘入味’。原来这些小吃要保持正宗风味也是很不容易的,应该保护!”
(甘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