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湾生态笔记之猕猴

北部湾生态笔记|来源:防城港日报2010-07-15 16:51:52|网络编辑:李艳红

\

● 徐治平 文/图

  猕猴为广西土生土长的哺乳动物,灵长目,猴科。俗名猴子,桂南白话称之“马骝”。

  “马骝耍绵羊”是我这一代人的童年记忆。机灵乖巧的猴子跟随耍猴人穿州过府,每到一墟镇,即开场卖艺,猴子或敲响铜锣招揽看客,或身披斗篷作孙大圣状,或倒立于绵羊背上绕场转圈,最后总忘不了手捧铜锣向看客讨钱。若有人往铜锣里扔钱,猴子就点头哈腰,逗得人们前仰后合,哄笑不已。

  山魈也属猴科动物。小时候曾听说,山魈生性凶猛,敢于向虎、豹挑战。山魈吃人之前,总要眯起双眼,狂笑不止。大人因此告诫小孩,走山路时最好双手套上竹筒,一旦被山魈捉住,趁它闭眼狂笑、如痴如醉之际将双手从竹筒中抽出,乘机逃走。其实山魈原产非洲赤道森林,吃的是虫鸟及枝叶花果,并没有吃人劣迹。关于山魈吃人的传说,只不过是吓唬小孩的一种伎俩。最近翻阅动物图谱,得知山魈是个头最大的猴科动物,狭长脸,高眉骨,深眼窝,挺且直的鼻子及嘴唇鲜红,鼻梁两侧的皮肤纵生蓝白相间的褶皱,整个脸颊色彩斑斓,活像京剧脸谱。

  南宁市西郊的龙虎山号称全国第一猴山。其间的猕猴有8群3000多只,其中4群生活在高山密林中,另4群已被引至山麓,呈半野生半放养状态。那天我和老伴带小孙子进龙虎山,果真随处都可看到猴子。有时路边冷不丁钻出一两只,吓你一跳;有时成群结队站在路边,等候游人投食;个别顽皮的家伙,明目张胆抢夺游人手中的水果、饼干、饮料;有的旁若无人,只管坐在石上树上捉虱、搔痒、晒太阳;有的攀援树干上蹿下跳,飞身树梢追逐打闹;有的倒悬藤葛荡秋千,或者将手伸至河面“捞月”。忽而听得头顶枝叶沙沙作响,抬眼望,那是小猴飞掠而过;忽而感觉身边有只毛手掏裤兜、扯袋子,扭头看,那是顽猴向你讨吃。人与猴和谐相处,在龙虎山得到了生动体现。

  猕猴身长40至70厘米,臂和腿几乎同样长,尾为体长的一半。头、臂和上身棕灰,下身及腿逐渐变成橙黄,臂前侧和肚皮有白毛。脸和臀通红,大耳朵,高眉骨,大眼短鼻尖嘴,嘴边有白色髭须,脸侧长满金色绒毛。全年都能繁殖,妊娠期约5个月,每胎产1仔。食物较杂,吃树叶、嫩枝、花果、野菜,也吃昆虫、小鸟、鸟蛋。有边吃边丢的习惯,偷地里的玉米棒,拗一包,夹于腋下,再拗一包,夹于腋下,所得始终是一包。每年八九月,猴王争霸,拼死厮打,胜者统领猴群,败者被逐出群体,有的沦为流浪猴。

  在猴科动物当中,猕猴最为聪明伶俐,与人类的关系也最为密切。中央电视台曾播放节目,说某猴子发现一只坚果,用嘴咬、用木棍敲、抛向半空摔下来,均不能将其打开。最后放进小石坑,抱起石块往下砸,最终把坚果砸开。还说某村子遭群猴骚扰,上房揭瓦,惊吓小孩,偷吃粮食,摔坏碗碟,闹得鸡犬不宁。村民想方设法驱赶,扔爆竹吓唬、安铁笼捕捉、放麻药诱骗,全被顽猴识破,均不奏效。万般无奈,只好求助“110”。

  去年初,《防城港日报》曾发表许世泽文章,说十万大山米梧一带,“常有猴子出没”,经艰苦寻找、耐心守候,终于看到“几棵大树上有二三十只猴子在追逐打闹”,并拍到了几幅猴子照片。据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米梧山高林密,猴子特别多,“有好几大群”,可惜如今不易看到了。

  猕猴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被列为易危物种。致危原因是森林日渐减少、栖息地被破坏、将其当作商品或害兽滥加捕猎。当今十万大山仍有野生猴群,这确实是个好消息。若能好生保护,防止捕杀,随着退耕还林、林权改革政策的实施,生态环境逐渐好转,我相信十万大山的猴子会越来越多。

  到那时,去十万大山观猴,或许会成为一道迷人风景?

网友评论 [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网站简介 | About BBRTV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专题回顾 | 中文简体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Nam | ภาษาไทย

广西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广西壮族自治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支持指导

广西广播电视台 主办

本网站由北部湾在线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