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湾生态笔记之牡蛎

北部湾生态笔记|来源:防城港日报2010-07-16 08:56:54|网络编辑:李艳红

\

  ● 徐治平 文/图

 

  回想起来,我最早听说“牡蛎”之事,大概是在中学时代。那时的语文课本有一篇法国作家莫泊桑的小说,叫《我的叔叔于勒》。该作品有个情节:在一艘正在航行的海船上,两个男乘客请两个时髦女乘客吃牡蛎。一个衣裳褴褛的老水手,用小刀撬开牡蛎的壳子交给男乘客,他们接着又交给两个女乘客。“她们用一种优雅的姿态吃起来,一面用一块精美的手帕托起了牡蛎,一面又向前伸着嘴巴免得在裙袍上留下痕迹。随后她们用一个很迅速的小动作喝了牡蛎的汁子,就把壳子扔到海面去。”“我”父亲想请“我”母亲和两个姐姐吃牡蛎,但由于家穷,母亲为了省点花费,借口“我害怕吃了肚子痛”推脱了。对于“我”,父亲则以“男孩子不该惯着”为由拒绝了。可见吃牡蛎确实是一件又气派,又文雅,又高尚的事。

  但由于我生活在内陆,很久都弄不清牡蛎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前不久在防城港西湾大桥“边陲明珠”高台上,远远看见海滩上有个模糊人影,似蹲似站,我以为那是挖泥丁或挖沙虫。

  走近前去,原来是一个渔妇,头戴尖顶竹笠,身穿绿色衣裤,看不清脸面,只见她坐在小凳上,右手攥一把小钢锄,左手捏一枚小铁钎。那小锄形似水牛角,向内侧弯翘,两头尖尖的。那小铁钎有如一柄雕刻刀,扁平状,四五寸长。渔妇两眼四处搜寻,一旦发现长附于礁石上的贝壳,一锄挖下,“啪”的一声脆响,将其撬开,随即用小铁钎将肉剔起,扔进旁边一个小塑料桶里。

  我问她挖的什么,她说是挖牡蛎。细看那牡蛎肉,有的淡黄,有的乳白,水莹莹,软绵绵,似圆非圆,似露非露,似珠非珠,大者如指,小者如豆。

  “市场上卖多少钱一斤?”

  “十一二块。”

  “这么一小点,一天能不能挖一斤?”

  “两个钟头可挖一斤。”

  她一边说,一边挖。一个牡蛎,一挖一剔,肉粒就进桶了。一个牡蛎绝不用挖两下。有时发现散落于海滩上的单个牡蛎,她就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捏住,壳尖朝上,右手一锄下去,小锄尖就钉在牡蛎的合缝处,“拍”的一声将其打开,准确无误。

  我就暗想,什么时候我也弄把小钢锄,也到海滩挖牡蛎,要多久才能达到她如此熟练程度?

  牡蛎别名牡蛤、蛎蛤、生蚝、海蛎子,双壳类软体动物,分布于温带和热带海洋沿岸海域。最近读徐凤山、张素萍编著的《中国海产双壳类图志》,得知牡蛎为双壳纲,翼形亚纲,珍珠目,牡蛎亚目,其间又分缘曲牡蛎科和牡蛎科。且不说缘曲牡蛎科的6个属,光是牡蛎科就有10属18种,如近江牡蛎、香港牡蛎、长牡蛎、日本牡蛎、多刺牡蛎、猫爪牡蛎、密鳞牡蛎、鹅掌牡蛎、侏儒牡蛎等。牡蛎的两壳形状不同,上壳中部隆起,下壳附着于其它物体上;两壳外表灰黑粗糙,内面白色光滑。各种牡蛎的壳形、大小、色泽、结构各有不同,哪能轻易分得清楚?牡蛎的特点之一是附着性,它们往往附着于海边的礁石、堤岸、木桩、树根的表面,有的甚至附着于船体两侧。假如你刚到海边,看见鳞片般密密麻麻趴满礁石岩岸的硬壳类东西,十之八九就是牡蛎。

  在北仑河口,我见到过较有名的一种牡蛎叫近江牡蛎。这种牡蛎个体较大,壳高大于壳长,呈纵卵圆形,壳表面有同心鳞片,壳缘有不甚明显的放射刻纹。主要分布于我国沿海的河口低盐区,在日本也有分布。

  北部湾一带,渔民笼统地将牡蛎分为小牡蛎、大牡蛎、鸡孵牡蛎数种。市场上出售的多半是小牡蛎,其形貌丑陋,堆在摊位上,有如一堆堆灰黑色碎石。

  至于莫泊桑所写的牡蛎是哪一种,他没有说,我就不得而知了。
 

网友评论 [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网站简介 | About BBRTV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专题回顾 | 中文简体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Nam | ภาษาไทย

广西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广西壮族自治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支持指导

广西广播电视台 主办

本网站由北部湾在线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