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蚕业新丝绸之路书法摄影作品展”上看广西蚕业发展变化
取得七个全国第一 广西蚕业破茧成蝶
参展作品“七彩祥光护天龙”展示的就是新的科研成果——金色蚕茧。 白雪摄
白色的蚕宝宝,住着五光十色的“宝宝房”(蚕茧),注入科技因素之后的现代蚕业不但不“土”,还越来越“萌”。11月15日至18日,由自治区农业厅、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总站等机构主办的“现代蚕业新丝绸之路书法摄影作品展”在广西博物馆展出,一幅幅作品折射出广西蚕业的种种变化。
“它们和普通的蚕吃的是一样的桑叶,却能产出五彩缤纷的蚕茧蚕丝。”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总站科研科科长闭立辉介绍,这是我区最新的科研成果——彩色蚕茧。据介绍,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广西已经开始天然彩色蚕茧的研发,已研发出黄色、粉色、绿色等多种色彩。2012年,黄色茧蚕品种通过自治区级鉴定,真正从实验室走进生产领域。
闭立辉说,彩色蚕茧的结茧全程天然,没有经历染色等过程,而是利用一些品种蚕宝宝的某些特性——让桑叶中的叶黄素进行色素沉着——使得丝“变色”。由这样的丝织品做成的内衣无需染色,不仅对皮肤有延缓衰老的作用,而且可以减少环境污染。
如今,广西已经能用彩色蚕丝加工成天然彩色保暖内衣,在不久的将来便可与广西百姓见面。目前天然彩色蚕丝内衣生产最大的瓶颈是成本和价格——估计每套内衣的成本约为千元,如何将成本降下来,是蚕业专家们努力的方向。
“现在蚕宝宝住宿条件改善了,每个蚕宝宝都有自己的单人间。”闭立辉形象地告诉记者,最近几年,广西在力推方格蔟(一种让蚕结茧的工具)自动结茧技术,简单的一个小技术,就省掉了不少人工,还提高工作效率。这种“单人房”有很好的通风效果,“住宿环境”好了,蚕宝宝能产出更上乘的丝,“现在,广西生产的丝大部分达到了4A级,部分还能达到6A级(最高级别为6A)”。以前都说江浙一带的真丝有名,最近几年,由于蚕丝的质量提升,广西蚕业的名气也越来越大。
记者从广西农业部门获悉,2012年,我区蚕业坐拥7个全国第一(桑园面积、蚕茧产量、蚕种饲养量、每亩桑产茧量、蚕农售茧收入、生丝产量和桑枝食用菌的产量),其中,蚕茧产量最让人关注——年产量31.57万吨,占全国总量的45%,这个位置,广西“坐”了6年。这些第一,已在我国铺就出一条新的丝绸之路。农业厅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新丝绸之路广西将越走越有“钱途”,规划到2020年,全区实现蚕农售茧收入150亿元,丝绸工业总产值420亿元,由蚕茧大省、生丝大省向精深加工大省、资源利用大省和综合效益大省迈进。
(记者/孙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