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都入“非遗”了 你却还不了解它

新闻眼|来源:北部湾在线综合整理2016-12-01 11:43:56|网络编辑:孟宪静

【厉害了!中国“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于2016年11月28日至12月2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会议中心召开。11月30日下午委员会经过评审,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

中国参加申遗的代表团成员

\

申遗审议会场

关于“二十四节气” 你真的懂吗?】

节气小常识:外国人惊呼“中国第五大发明”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具体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点击查看H5)、立冬、小雪(点击查看H5)、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

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

2006年,“二十四节气”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1年,九华立春祭、班春劝农、石阡说春被列入该遗产项目的扩展名录;2014年,三门祭冬、壮族霜降节、苗族赶秋、安仁赶分社被列入该遗产项目的扩展名录。

为便于记忆,二十四节气被编成小诗歌,流传至今有多种版本:

新华字典第11版附录: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逢六二一,下半年逢八二三。

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二天。

东北版本的二十四节气歌——

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开了铲,夏至不拿棉,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甸,处暑动刀镰,白露烟上架,秋分不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

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严,大雪江茬上,冬至不行船,小寒近腊月,大寒整一年。

二十四节气: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 具有科学依据

千古谜题:“二十四节气” 咋就这么准?

许多人都觉得奇怪,为什么“二十四节气”这么灵验?一到立秋天气马上转凉呢?

从黄道说起

要想理解节气的形成,还要从一个人们常常叨念的词儿——黄道说起。黄道是一年中太阳运行的视轨迹,即我们看到的太阳运行轨迹。事实上,这是人们的错觉,本应该是地球围绕太阳在转,然而由于我们住在地球上,感觉不到地球的转动,只感觉是太阳在朝升暮落,所以便认为黄道是太阳在天空的运动轨迹了。地球公转时环绕太阳的轨道成一个平面,这个平面叫做黄道平面,它与天空相切的线便是黄道。

\

除了公转,地球还要由西向东围绕地轴进行自转。当然,这个地轴是地球自转的假想轴,它通过地心连接南北极。地球始终不停地绕着这个假想的轴运转。如果地轴和黄道平面正好垂直的话,那么世界上各地昼夜的长短会固定,也就不会有四季的变化了。但是,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恰好有一个约66.5°的倾斜,于是世界各地就有四季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了。

\

黄道之外,我们还要了解一个不太熟悉的词儿——天赤道。天赤道也是假想的,是垂直于地球地轴把天球平分成南北两半的大圆,理论上有无限长的半径。相对于黄道平面,天赤道有一个约23.5°的倾斜,这是地轴倾斜的结果。

\

黄道一年中会穿越天赤道两次,一次是在春分,另一次是在秋分。由于在黄道上没有明显可以作为黄道经度0度的点,因此春分点被任意的指定为黄经0度的位置。春分这天,全球各地的昼夜都是十二个小时,“分”指的便是平分的意思。从这里出发,每前进15度就为一个节气,从春分往下依次顺延,清明、谷雨、立夏等等。待运行一周后就又回到春分点,此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

\

\

二十四与七十二

古代使用土圭(玉器)测日晷(即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古代确定一年四季的方法,每季三个月,以“孟”“仲”“季”来区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都在每季之中。

\

土圭

\

测量时间

有了二至、二分,再加上气候的变化以及农事的需要,其余的节气也跟着发展起来。到了大约秦汉时期,可以表示气候变化和提供农耕日程的二十四节气便全部完备。

\

《吕氏春秋》中的十二纪,每纪一月,已有立春、雨水、立夏、小暑、立秋、白露、霜降、立冬等节气名称,只有二至称为“日长至”“日短至”,二分并称“日夜分”。二十四节气名称首见于西汉刘安的《淮南子·天文训》,《史记·太史公自序》的“论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气等概念。

\

二十四节气充实为七十二物候,每候有一定的“候应”(气候、动植物的变化),是古代历法更进一步的发展。我们知道每个节气是十五天左右,又可以分为三候,即每五天是一候。物候最早起于秦朝,但当时节气还在发展中,候应更多的是与“孟”“仲”“季”相应。大约到了南北朝时,历书里开始载入候应,自此经过数代都沿袭下来。

\

\

\

此外,我国古代还有二十四番花信风的说法,寓意风应花期而来。《荆楚岁时记》曰:“始梅花,终楝花,凡二十四番花信风。”每一年,从小寒到谷雨,每候都有某种花卉绽蕾开放,便有了二十四番花信风。

\

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物候的出现是传统农耕生活的产物,而它的传承则是历史留给我们的财富。在西方世界,只有二至和二分四个节气。我们的祖先精究历象与物候,将气候、温度、降水量、农事活动以及动植物等都融入其中,使得二十四节气成为极具自然与人文气息的时间刻度。

【“二十四节气”中的广西特色】

为确保“二十四节气”的存续力和代际传承,在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的直接领导下,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作为协调单位,中国农业博物馆作为牵头单位,协同相关社区、群体于2014年5月成立“二十四节气保护工作组”,联合制定了《二十四节气五年保护计划(2017—2021)》,并共同约定了彼此的责任和义务。河南省登封市文化馆、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非遗保护中心、广西壮族自治区天等县文化馆等相关社区,将建立并依托二十四节气传习基地,结合富有地域特色的仪式实践和民俗生活,开展相关调查、传承和宣传活动,使这一传统知识体系得以存续。

广西壮族自治区天等县文化馆之所以入列,是因为这个节气——壮族霜降节。

壮族霜降节是指每年农历九月,既壮语里称的“旦那”(晚稻收割结束)之后的霜降期间,劳作了一年的壮族乡民们,用新糯米做成“糍那”、“迎霜粽”,招待亲朋好友。人们也趁农闲的机会交朋结友、走亲串戚、对歌看戏,同时在节庆期间卖农产品、购买生产生活用具,为第二年的春耕做准备。

\

该节庆主要流行于大新、天等、德保、靖西、那坡等县的壮族德靖土语地区,其节日影响范围包括越南、云南、广西南宁、崇左等地区。这些地区每年都很重视这个独具特设的节日,对这个节日的热情不亚于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

2014年11月,“壮族霜降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

节庆活动中最值一提的是壮族板鞋舞。相传板鞋舞源自明代嘉靖年间,壮族女英雄瓦氏夫人率领广西俍兵赴浙江抗击倭寇时,她用三人缚腿赛跑的方法训练郎兵,使得军纪严明、同心协力,后来便演变成这种有趣的运动了。

\

\

【知多点】

昨天,中国二十四节气入选非遗,至此,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达39个!中国书法、中国篆刻、昆曲、长城、莫高窟…中国39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50项世界遗产全名录(附英文翻译)。

\

\

\

\

来源:新华社、成都商报、搜狐文化、人民日报

网友评论 [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网站简介 | About BBRTV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专题回顾 | 中文简体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Nam | ภาษาไทย

广西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广西壮族自治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支持指导

广西广播电视台 主办

本网站由北部湾在线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