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2:广西广播电视台《当代传播视野下广西少数民族语言广播电视节目的发展策略》

论文|来源:北部湾在线2019-02-22 13:18:01|网络编辑:李惠惠

\

当代传播视野下广西少数民族语言

广播电视节目的发展策略

摘要:办好少数民族语言广播电视节目,对于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维护我国政治稳定、民族团结和推动社会进步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力图通过对当代传播视野下广西少数民族广播电视事业的基本状况、发展进程与存在的困境,针对影响少数民族语言广电节目长远发展的“症结”提出建设性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少数民族语言 广播电视节目 发展 困境 对策  

少数民族语言广播电视节目(以下简称民语广播电视节目),因其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形式灵活、覆盖面较广等特点,成为少数民族地区重要的传媒载体,是舆论宣传的重要手段,是党和政府在民族地区的重要“喉舌”,具有政治和社会“双重性”,担负着党和政府思想政治宣传和文化教育、科技知识传播的重任;对于满足少数民族群众的精神需求,丰富广大少数民族地区百姓的文娱生活,普及科学文化、促进经济发展、和谐社会的建设都具有巨大的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办好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语言广播电视节目,提升民语广电节目的服务水平,对于推动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维护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稳定、民族团结和推动社会进步有着重要意义。

一、广西民语广播电视节目发展的现状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祖国南疆,是我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少数民族人口总数在全国居第一位,其中壮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4%,约1600万左右。近年来,广西立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际,结合形势发展,不断加大对少数民族语言广播电视节目改革发展的力度。共划拨1000多万元对开播民语节目的市、县广播电视台进行民语节目译制经费补助,促使广西少数民族语广播电视节目建设迅速发展。

2015年,《广西广播电视奖民族语(壮语)节目评选办法》正式制定出台,鼓励各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开办、制作、播出民语节目,并将对民语节目的扶持工作列入自治区新闻出版广电局年度绩效考评,极大地推进了工作的开展。截至2016年底,广西各级广电系统共开播的民族语语种有6个,包括壮语(多支系)、瑶语、苗语、侗语、仫佬语和毛南语。广西人民广播电台、广西电视台以及全区30个市、县开设了90多档民语节目,边境十个县(区、市)和百色市、崇左市、防城港市三个地级市的民族语广播电视节目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年各级广播、电视台的民语节目制作和播出量分别达到广播节目31个5200小时,电视节目55个4900多小时,相比上年实现了大幅度增长。全区共评出“壮语新闻节目”、“壮语栏目”类获奖作品34件。

可以说,广西各级广播、电视台所开办的民语广播电视节目,在内容和质量上都有较大提升,不仅使民语广播电视节目成为党和政府密切联系边疆各民族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而且极大地丰富了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学习生活,为促进广西边疆稳定、民族团结、经济繁荣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广西少数民族语言广播电视节目发展存在问题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族群众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发展广西民语广播电视节目仍然面临不少问题,与民语广播电视节目发展较好的新疆等地区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具体归纳起来,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没有省级壮语广播电视频率频道。在全国五个自治区中除宁夏回族由于使用汉语没有民族语言频率频道外,只有广西没有开办省级广播电视壮语频率频道。广西首家壮语广播电台是2013年12月开播的靖西县(市)壮语广播电台。现在西藏、新疆、内蒙古、青海、四川、云南、甘肃、吉林等省区(州)都开办了多语种民语广播电视频率频道,其中新疆电视台有6个民族语电视频道,开办藏语电视频道的除西藏和青海外,四川、云南、甘肃的一些州也开办了藏语电视频道,吉林延边州有朝鲜语卫星电视频道。

(二)多语种民语广播电视节目匮乏,普及面不够广泛。在广西世居的11个少数民族中,基本都使用本民族语言,比如壮语、瑶语、苗语、侗语、仫佬语、毛南语、京语、彝语、水语、仡佬语等。而广西各级广电系统开播的民语节目仅6个语种,在这其中,作为广西主要少数民族语言——壮语的广电节目播出的数量都不多,时长短,形式也比较单一,且都是以新闻类节目为主。此外,只有靖西、武鸣、东兰、田阳市县开办了壮语节目。因为壮语语支过多,南北差异大,以北部武鸣壮话为官方标准壮语播出的广电节目普及面不广。比如,2017年,广西人民广播电台录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南路壮语广播戏剧《母爱》播出后,只在靖西、德保、那坡、马山等南部壮语地区引起热烈反响。

(三)对办好民语广播电视节目缺乏理性认识。在当代传播视野下,一些地方片面地认为民语广播电视节目没人听、没人看,对民语广播电视节目的重要性缺乏正确认识,对办好民语广播电视的热情动力不够强,不同程度地认为作为民族地区只要能维持现有的民语广播电视节目就行,没必要挖空心思去追求节目质量的创新,对群众的需要、呼声和要求,以及收听收看状况估计不足;还有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忽视民语广播节目的重要作用,认为只要办好民语电视节目就足够了。

(四)民语广播电视精品节目缺乏。民语广播电视新闻节目以译制为主,具有深度和较强感染力的原汁原味的专题性精品报道节目偏少,目前,广西各级广播电视台年均播出的专题报道稿件数量较少,消息重播率约占播出稿件的15%以上;民语广播电视文艺节目缺乏,弘扬传统民族文化的节目不多,影响了少数民族群众收听收看的热情。

(五)专业的采编播人员匮乏,队伍素质满足不了民语广播电视发展的需要。目前普遍存在问题是专业的民语播音员匮乏,尤其是高水平壮语播音员青黄不接;掌握一两种少数民族语言,能够独立编译、采制的复合型人才更是奇缺。

三、办好广西少数民族语言广播电视节目的对策

(一)转变观念,提高办好民语广播节目的认识。广播具有廉价便捷、传播迅速、覆盖面广的特点,电视具有视听同步、生动直观、辐射面宽等传播优势,使广电传播在文化教育和信息传媒发展落后的民族地区有着强大的影响力,占有同等重要的宣传地位。各级党委政府、各级广电文化主管部门应给予高度重视,把办好民语广播电视节目摆在突出的位置,一视同仁,保障建设资金到位。其次,广西地处边疆,民语广播电视节目是满足少数民族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的现实需要,也是党和政府占领文化宣传阵地,为政治、经济和各项民主法制建设在民族地区传播宣传的需要,发挥着宣传国家民族政策、和谐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关系、保持社会稳定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必须增强民语广播电视节目发展的紧迫感和使命感,改变那种片面的模糊认识,增强办好民语广播电视节目的热情动力,充分认识到民语广播节目在全面推动小康建设、和谐社会构建中的重要地位及其现实意义,为全力办好民语广播电视节目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奠定坚实基础。

(二)开办民语广播电视频率频道,增设民语广电节目。建议国家支持广西开办壮语卫星广播频率和壮语卫星电视频道。开办壮语广播电视频率频道可以营造独特的壮语语境和文化氛围,让更多的壮族群众通过通俗易懂的本民族语言及时了解党和政府的政策,获得更多现代资讯,享受到更多公共文化产品服务,如壮语广播剧《山歌》、《母爱》,壮语电视剧《西游记》《射雕英雄传》,壮语动画片《大战人熊婆》等用壮语译制的优秀广播剧、影视剧,有了可以专门播放的地方,也有利于推广和普及标准壮语;甚至可以根据不同地区壮族群众的需求,用不同的壮语方言制作播出节目,充分展示壮族各地区的风光、风情,习俗、文化传统、历史掌故、人物故事,以及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讲各地民间故事,唱各地民歌等,使壮族群众享受到独特的全新的收听收视体验,而且母语的亲切感也能使壮族群众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增进少数民族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感情。

(三)提高民语广播电视节目宣传质量,塑造节目优势品牌。首先,要突出鲜明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挖掘节目资源,依靠“本土化”和“贴近性”来打好“民族牌”,丰富自办节目。结合党和政府经济发展战略与措施,密切追踪农牧、旅游、水利、矿业、林业、科教等各行各业发展状况,切实关注各族群众生产与生活实际,增强少数民族群众在众多节目选择时的“不可替代性”;既为当地经济建设提供良好舆论环境与信息平台,也以此拓宽节目开发空间,广辟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形式。其次,提升节目艺术品质,打造节目品牌。有针对性地选择新闻节目报道的侧重点,遵循最大限度满足不同层次类型的少数民族受众需要的原则,坚持“三贴近”,重点突出节目内容的深度、广度,从内容到播出形式上进行创新,鼓励掌握少数民族语言的采编播人员深入民族地区,推出具有较强影响力、感染力和宣传教育效果的新闻专题报道,以及能够反映当地民族文化的民语文艺广播电视特色节目,弘扬当地传统民族文化,树立广西民语广播电视的新闻特色品牌,服务群众。一方面开办专栏引进中央和各省台广播电视节目进行民语编译播放,比如:综艺节目、电视剧、广播剧、歌曲、戏剧等。另一方面民语电视节目尤其要注重完善字幕翻译,这样有利于推广节目,扩大受众群。

(四)以少数民族庆典活动为载体,根据不同层次群众需求开办特色民语广电节目,推动当地经济、旅游发展。2017年壮族“三月三”歌节期间,广西省级广播电视台及各壮语地区市县广电局纷纷推出形式多样的特别节目:开设专栏对“三月三”各地会场的480多场节庆活动进行动态式的实时播报,广西电视台推出“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大直播,当天广西卫视的全国收视率排位成功上升至前五;广西人民广播电台推出“全国百名DJ赶歌圩” 、“西南三省车友自驾行走近三月三”、“寻找壮族三月三最美代言人”等活动,以及壮语新闻线性节目——《壮语听天下》,壮语文艺节目《为你读诗》等,极大地弘扬了壮民族文化。据广西旅游发展委员会统计,“壮族三月三”给广西旅游人数和收入带来了双增长。

(五)借助新媒体助推民语广电节目发展。随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水平的发展及互联网普及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少数民族群众开始使用新媒体,尤其是伴随着互联网等新媒体成长的一代,适应了互联网多媒体形态、互动传播、个性化服务等优越性,对于传统广播电视的单一产品形态、单向传播方式、大众传播内容越来越感到乏味。因此,在当前新的传播生态下,媒介融合这种创新模式是未来民语广播电视节目新的发展趋势。2017年壮族歌节“三月三”期间,广西人民广播电台和广西电视台都积极借助新媒体,进行了融媒体宣传。广西电视台融媒体歌会直播节目送达用户超过一亿,广西人民广播电台通过微信微博、官方网站开设论坛,推送广播线上线下节目活动,总阅读量达40.1万。如果节目再与当前比较热门的“僚人家园”网站和“贝侬论坛”等相结合,或者提供官方网站上优秀少数民族歌曲、广播剧或电视剧的付费下载,就更有利于提升广西壮语广播电视节目影响力。

(六)树立经营意识,增加节目自我“造血”功能。这是民语广播电视节目长远发展和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一个必然选择。可以在节目经营和广告经营上寻找突破口,一方面树立节目品牌经营意识,通过培养本地民族语言广播电视品牌节目、名牌主持人和名记者,扩大节目影响面,牢固树立本土民族节目和民族传媒人的在受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使本土民族节目能够获得稳定的受众群,取得相应的传播效应和广告效应。另一方面可以考虑通过各种形式(独立或外界合作)制作具有独特民风民情或优美地域风光的纪录片、电视剧、广播剧、民歌、戏剧等,通过制作节目和节目交换增收;同时,可以考虑丰富广播电视节目内容和形式,提高节目质量,优化节目配置,吸引企业投资广告,不断创办更多能够服务与本地群众生活和经济发展的节目及广告传播形式。

(七)大力培育少数民族语言采编播人才,以不断适应民语广播电视节目发展的需要。培养人才、更新观念是关系到民语广电节目发展的根本问题。从现阶段民语广播电视节目适应性需要的现实角度考察,应根据民语广播电视具有的较强行业特殊性,一方面完善专业人员队伍结构,优化对口人才的岗位设置,加强对壮语、苗语、瑶语等少数民族语言专业人才的对口培养和引进,大力培养和引进既懂少数民族语言,又懂汉语言,且能编译、制作、播放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可以与大专院校合作,培养、选拔、培训、储备少数民族语言广电人才,也可以为在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提供实习锻炼的平台;三是加强对现有民语广播电视节目专业人才岗位深造学习和业务培训。根据工作需要,有计划、有比例的送出去进行专门脱产学习和业务交流,从而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四是加强对民语广播电视专业人员的敬业精神的培养和养成,要求他们要热爱民语广播电视节目工作,并在单位内部建立健全相应激励机制,鼓励专业人才,立足自身岗位和专业业务,自主创新,与相应的物质奖励挂起钩来,创造一个有利人才竞争、成长的良好激励发展环境,为致力于提升广西民语广播电视专业人员队伍素质提供发展平台,不断适应民语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形势需要。

总之,在当代传播视野下,办好广西少数民族语言广播电视节目,要始终坚持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用丰富的节目吸引人、打动人、激励人。转变观念,优化整合各项资源要素,注重民语广播电视节目质量,致力于打造具有当地民族特色精品节目,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全区各族群众收听收看民语广播电视节目的需要,为加快广西经济和社会发展步伐,为全面加快小康建设、和谐社会构建,发挥其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罗秋霞  浅谈民族类语言节目的传播影响力[J]  视听,2012(10)

【2】李克  从少数民族特色电视节目看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播[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06)

【3】董海安  关于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广播电视台发展的思考[J]  当代电视,2009(10)

【4】范文德  媒介融合与少数民族地区广播电视发展[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6)

【5】王玉风  少数民族语言广播的独特价值——传播效果视角的探析[J]  视听, 2016年10月

【6】统计数据来自治区民语委

网友评论 [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网站简介 | About BBRTV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专题回顾 | 中文简体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Nam | ภาษาไทย

广西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广西壮族自治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支持指导

广西广播电视台 主办

本网站由北部湾在线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