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护意识和国民自律成为全社会共识
没病也常戴:日本人的“口罩情结”
日本新冠肺炎的确诊病例数仍在持续上升,截至18日,确诊患者至少达到608人,其中包括“钻石公主”号邮轮上的542名确诊患者。日本已成为除中国以外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最多的国家,向中国伸出援手的日本也正经历“口罩荒”。但观察人士指出,“口罩荒”并未在日本社会引发剧烈的“口罩慌”。
日本社会的冷静,反映在一枚小小的口罩上,在自然灾害频发的历史中折射出太多情绪:平日,它是距离的意味,是人们礼貌自律的“日常”,此刻却是跨越国境的“联结”象征。也许更加值得感佩的是日本人对灾难的危机意识: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但今天要做好准备——从一枚口罩开始。
日本人戴口罩就像穿上铠甲
日本媒体援引日本卫生材料工业联合会数据报道,日本国内家用口罩近10亿个库存,在短短一个多月里已经告罄。排队买口罩的场景在日本多地出现,但是并没有出现社会秩序的慌乱。
针对口罩供应不足的状况,日本经济产业省宣布,将向口罩制造企业发予补助金。政府希望将口罩生产速度提升至现在的约1.5倍,目前已有超过120家日本口罩制造公司加入扩大生产的队伍。
对不少日本人来说,口罩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在无数个场景下,可以看到口罩满满的存在感:地铁车厢,它是上下班高峰期的安全感;身体抱恙,它是利他利己的社会礼仪;餐馆饭店,它是服务业的质量保证……更别提每年春天困扰日本人的“花粉季”,琳琅满目的口罩会占据药妆店、便利店的显眼角落,成为特别的“季节风物诗”。
日本是名副其实的“口罩大国”。据日本卫生材料工业联合会统计,2018年日本全国口罩年产量约为55亿枚,其中家用口罩近43亿枚。这一年,按照咨询公司富士经济的测算,在买口罩这件看起来不起眼的小事上,日本人一共花了358亿日元之多。
在外界尤其是欧美人眼里,日本人戴口罩的社会氛围,显得不可思议。有观察者指出,在欧美,戴口罩往往被认为“有严重传染疾病”或者“准备干坏事”,戴口罩没有成为人们的日常习惯。而在日本,戴口罩与日本人的“不给别人添麻烦”的文化息息相关。
事实上,除了安全和卫生方面的考虑,口罩在日本人的“日常”中演化出了更多特殊的功能。在某些场合,口罩不再是为了安全和健康,甚至还有装饰和心理上的抚慰作用,被认为是特定人群的“口罩依赖症”。所以有人说,口罩之于日本人,就像一件“铠甲”。
时刻有备无患成为全民义务
尽管面临“口罩荒”,不少日本企业、地方政府和机构仍然向中国捐赠了自身的防灾储备物资。据悉,还有东京两家公立医院直接向中国地方医院进行“点对点捐助”,并且婉拒接受采访。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历史上的典故,今天出现在救灾物资上。日本捐赠给中国的口罩,和这些温暖的诗句,让人格外感慨。
同样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这些口罩多在短短数天内筹措而来。一些来自市场零售,还有不少是企业、政府等自身的储备物资。日本社会对口罩的态度,也许跟日本式的责任思维有关:管好自己,尽量避免给他人添麻烦。这种高度自律感折射在戴口罩这样一件平凡小事背后,在崇尚集体主义文化的日本酝酿出了对待危机的态度:在灾难面前,每个人都有义务做好自己的事。
更重要的一点是,功夫要下在平时。从最坏处打算,踏踏实实地做好准备,才能有备无患。有理由相信,正是这种把灾难应对“日常化”的处理,给了日本民众更多信心。在这样一种社会氛围之下,“有备无患”渐渐成了一种事实上的全民义务。日本茨城县中部的水户市,最近向中国重庆市捐赠了5万只口罩。据日本媒体披露,这5万只口罩是从该市15万只防灾储备口罩中拨出的,而该市常住人口为27万人。
以此观之,日本城市的人均口罩储备量可见一斑。除了政府储备,还有民间力量的储备,这一数字实际应当更为庞大。实际上,从流感到花粉症,公共卫生的防护意识和国民自律,逐渐上升为日本社会的共识。历经多年,口罩逐渐从疾病防护用品演化成为日常用品。
提高防灾意识重视每一个人
不仅仅是口罩,防灾储备和训练在日本是一个社会性的全民课题。地震、海啸……日本人对于灾难并不陌生,让外界印象深刻的是他们在灾难面前的秩序感,而秩序感并非凭空而来。
有专家指出,从公众感受的角度,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仿佛都“突如其来”,然而从应急管理的角度,对灾害的日常化管理应该是常态。日本政府2016年发布的《防灾4.0专家提案》说得更为直白:当大灾害来临时,不要坐等政府来救你,因为在你的家园被摧毁的同时,医院也被摧毁了。除了公共应急资源的“公助”,公民和企业的“自助+互助”要成为应对灾害的主体,让每个人、每个机构把防灾作为自身的课题。
颁布于上世纪60年代的日本《灾害对策基本法》,从防灾基础设施和水土保护工程建设、防灾教育和防灾训练等方面,对灾害预防作了详细规定。从此,每年防灾日,日本全国各地都要组织成千上万民众参加预防灾害演习。有关组织还会向民众发放防灾知识材料,介绍应对突发灾难的办法。
防灾意识还可以从企业的选择上得到印证。除了政府的应急管理体制,日本民间企业一直是防灾应急的重要一环。一个生动的案例与“吃”有关:在日本电商平台上,防灾食品种类多达5200多种,洋葱风味的干面包,加水即食的咖喱鸡肉饭,保质期五年的牛奶糖……对于日本几大食品制造巨头而言,如何将日常食品升级为“防灾系列”,是近年的一个新业务重点。分析人士指出,“防灾食品热”与民众防灾意识增强有关。日本“钻石在线”网调查显示,超过半数日本网民有计划购买防灾食品以备不时之需。
除了物资上的准备,防止灾难记忆的风化也是日本当下面临的“危机意识”课题。对不曾目击灾难的大多数“旁观者”来说,灾民的遭遇是永远无法感同身受的“彼岸”。因此,一直居于“此岸”的人们处于“记忆风化”的风险中。“3·11”东日本大地震后,日本批评家东浩纪认为,灾难记忆是一项遗产,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可以记住伤痛,提醒人们居安思危。
相关链接
口罩在日流行源于防止疾病
口罩在日本的存在可以追溯到明治时代初期。当时的口罩以黄铜丝网为芯,主要用于防尘。但回顾历史,与疾病的抗争,是促使口罩风潮席卷日本列岛的主要原因。
1918年,西班牙流感肆虐世界,日本超过2300万人被感染,死亡人数据说达40多万人。惨痛的一幕促使口罩在日本流行。有评论指出,这也让日本国民认识到,国家的发展并不仅仅意味着简单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还包含着国民认识的深刻转型。此后,每出现一次大规模的传染病,口罩在日本的销量便攀上新高。
上世纪80年代以来,花粉症在日本的流行进一步促进了口罩在普通家庭中的传播。花粉症被称为日本的“国民病”,据说每十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对花粉敏感。
细分的需求、对细节的重视和充分的市场竞争,催生了日本口罩产业的繁荣。
想戴就戴口罩原因五花八门
日本人使用口罩的场合十分丰富。日本卫生材料工业联合会推荐了使用口罩的11种场合,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防尘或者防花粉,例如大扫除、园艺作业、花粉和沙尘飞扬的场合;人群中保持卫生,例如考试学习时、办公室中、公共卫生场所中、料理时、人群中、公共交通工具中;防寒保暖;甚至还有睡觉时。
除了这些官方推荐的使用场合,日本人对口罩还有着更多需求。
在一项针对20到30岁日本女性的调查中,预防感冒或花粉症而戴口罩的占60.3%,因为皮肤干燥和没有化妆想把脸隐藏起来而戴口罩的占23.8%,秋冬季防寒保暖而戴口罩的占5.5%。还有因为防紫外线、有安全感、让脸显得小一点而戴口罩的,原因五花八门,“想戴就戴”。
此外,有42.9%受访女性表示很在意自己戴口罩的样子。针对这个群体,装饰性口罩渐渐成为市场上的宠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