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席记者 黄启哲
演出空窗期的上海文艺人在干嘛?打开抖音,搜索“艺起前行”话题,你就会有答案。在上海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沪上文艺界发起该话题,国有民营院团、艺术家等纷纷参与。截至昨日,“艺起前行”话题的4400多个视频播放量超7.9亿次。在这里,文艺人秀出独门技艺,普及专业知识,用“云创作”“云练功”“云排练”“云课堂”为宅家的观众提供公益的艺术享受。
“艺起前行”发出了用镜头记录战“疫”动人瞬间与文艺创作的“召集令”。而在回答如何上线这道附加题的同时,院团也发现公众的文化需求是如此旺盛,这也为沪上文艺院团与文艺家积极转型,试水新媒体推广传统文化、高雅艺术提供了一个契机。记者注意到,沪上国有文艺院团尽数开设官方账号,一些明星演员、青年演员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贡献不少“爆款”,温暖人心的同时,也让各自从事的戏曲、歌剧、舞蹈等相对“小众”的艺术,在大众中着实刷了一把存在感。
点击量与点赞数充分调动起文艺人适应全新传播模式的积极性,也倒逼文艺人在实战中生发不少思考——如何将新媒体的点赞,将公益暖流转化成为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如何把线下看热闹的粉丝培养成为走进剧场的观众;如何在疫情过后,利用线上线下“双轨”运营,实现文化艺术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爆款短视频展示“台下十年功”——督促打卡,居家练功更有干劲
什么是互联网社交平台的内容主流?记录日常生活。而文艺人在非常时期最重要的一项日常生活——居家练功,也就顺理成章成为试水短视频的起点。
过去从未尝试过短视频拍摄的上海杂技团演员王怀甫,就在团队的号召下,完成了自己第一支“云练功”视频。居家条件有限,老婆儿子就成为力量负重的“道具”,肩上扛,背上压,让视频多了一份特殊时期的乐趣与亲民感。在杂技团的另一个“云练功”作品中,姑娘们根据技导老师安排的视频音乐展开训练,通过剪辑,将个人练习串联成网络特别放送作品,相比于剧场表演综合声光电、服化道带来的视听震撼,依靠滤镜特效、剪辑卡点带来的观赏体验别有一番风味。
业精于勤。如果说火神山医院建设直播中,“云监工”网友的加油呐喊凝聚成强大的精神力量,那么在练功视频中网友的点赞与围观,则成为演员自我提升的新动力。随着各院团演员“云练功”拍摄视频的积累,“艺起前行”话题下特别增设“抖擞精神云练功”话题,号召文艺工作者线上切磋技艺,预热观众市场,培育青年粉丝。拍视频,正在成为不少沪上青年演员“云练功”的“打卡”方式。
而这些督促练功的“打卡”视频,意外催生不少“爆款”。这让昔日在舞台上的绿叶行当,在网络收获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度。上海昆剧团的花脸演员阚鑫就是其中的受益者。作为昆曲舞台上最年轻的一代,28岁的阚鑫凭借几个展示脸谱勾画的短视频,在海量内容中刷出了“辨识度”。不过五天时间,五支视频支支爆款,其中一支的播放量超过25万次。这样的人气,是在剧场演出感受不到的。
之所以展示戏曲脸谱,阚鑫的理由“说起来有点不好意思”:“我租住的房间条件有些简陋,虽然每天练功压腿,但是拍摄出来画面不好看。而化妆也是演员练功的必修课,对场地限制很小。”于是,他选择家里最干净的一面白墙,成为一名“美妆博主”。
如果要说“爆款”秘辛,阚鑫从网友的反馈中感到,最直观展示戏曲之“美”是核心。他将动辄半小时一小时的勾脸全过程,浓缩在数十秒中。保留勾画过程中行云流水的笔锋,省略缺少观赏性的填色部分,再配上带有戏腔的流行歌曲,一气呵成。
线上互动开始反哺舞台创作——寻找触发算法背后受众需求的关键点
也正是通过点击量、点赞数等网友偏好的直观反馈,让文艺人越发意识到,比起舞台上多年积累的观众群,要想在互联网的海量产品中脱颖而出,名气、技艺固然有助推力,而“创意”才是那个触发算法推荐的关键。在不影响艺术本体的前提下,精准及时搭载流行文化,将抵达网生代审美的最大公约数。
上海观众熟悉的滑稽戏演员陈靓,借由“艺起前行”的话题,向网友发起了“你点我唱”的互动。他将网友点播的流行歌曲,用沪语重新填词翻唱。情人节当天,他将“抖音神曲”《桥边姑娘》改编成为一曲献给前线医务工作者的“情书”:“啊哟姑娘,侬在我心里厢,救死扶伤天下美名扬。我会等在屋里厢,照顾好爹娘,八宝饭甜酒酿,闻闻饭菜香。”这段用上海味道致敬“逆行”上海姑娘的唱段,让网友纷纷留言“无限循环”。
而上海民营院团田耘社班主、相声演员赵松涛则借助视频特效,实现了一人说“对口相声”的创想。只见他在屏幕中一人分饰逗哏、捧哏,用趣味对联号召大家在抗击疫情中“万众一心”。当传统曲艺在云端稍稍变换手势,就能让粉丝感慨“双倍赵老师收获双倍快乐”。
可以说,这场非常战“疫”,让上海文艺人经历着一场特殊的“头脑风暴”。
在采访中,许多人表达了长期运营新媒体平台的想法。演出空窗期通过网络平台与观众保持紧密联系是非常之举,但疫情过后,就不能只满足于单一主题和简单制作。王怀甫计划着恢复正常演出后,将自己的拿手绝技之一“爬竿”拍成小视频,“在抖音,比的不是谁的杂技难度最高,而是要有趣味和可看性。这样的创作思维,也在反哺我们的舞台创作。”最初为了好玩的90后阚鑫也多了一份责任感,想在“爆款”中融入更多传统艺术内涵,让大家认识昆曲、喜欢上海昆剧团。而对于院团机构,涵盖教育、互动、观赏等多个维度的内容栏目和产品正在积极布局并陆续上线。
为战“疫”发起的“艺起前行”,让上海文艺人经历着新的历练和成长。线上线下运营不能只是“两张皮”,疫情过后,实现多少“转化率”,将是衡量这场文艺战“疫”大考后的重要标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