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表达对中国的热爱,需从语言入手,用文化交融,让语言成为中老文化交流的桥梁,让更多的老挝人开始认识中国、感知中国,拉近与这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度的距离。”操一口流利中文、说这番话的人叫桐柏,是一位在华留学的博士生,来自老挝琅南塔省南塔县的小乡村。
桐柏曾经是老挝一所大学的教师,因为喜欢中国文化,自2000年就开始自学汉语,大学期间他认识了到老挝学习交流的广西民族大学潘越老师,并在其指导下汉语水平不断提升。
2009年他首次来到云南省玉溪市学习汉语,就深深地被中国语言和中国文化所吸引。为了能有在中国学习和深造的机会,他决定暂时放弃在老挝当大学教师的工作,成功获得奖学金并成为中央民族大学的一名硕士研究生。
2013年,在他顺利取得硕士学位、回到老挝琅南塔师范学院工作后,一直致力于传播中国文化和语言文化交流工作。两年时间,他依然难舍对中国的热爱,通过不懈地努力再次申请奖学金,来到昆明攻读云南师范大学语言学博士学位。
在桐柏看来,中老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离不开两国文明多样性的彼此尊重,以文化交流互鉴代替文化隔阂冲突。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要讲好故事、传播好声音,文化交流和语言交流同等重要。为此,桐柏在中国期间,同北京语言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和云南民族大学等教育机构开展语言文化研究互鉴,如“老挝普内语研究项目”“老挝西拉语研究项目”等。
为了播撒友谊种子,让更多人了解中国,桐柏加入到云南教育出版社澜湄合作系列主题出版物的团队中来,翻译或审定出版了“共饮一江水”系列丛书、“云南少数民族经典故事绘本”系列丛书、《澜湄国家共同脱贫致富故事汇》《澜湄公园手账》等一系列老挝语版的图书,极大地促进了中老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
“学习中国文化的20年,也是中国飞速发展的20年。世界都在惊叹中国速度和中国制造,我深知这些都是中国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果。我很高兴能来到中国学习,让我能把中国文化、中国故事分享给更多人,也非常荣幸在中国我找到了新的方向和人生目标。”桐柏说。
在中国,桐柏不仅是一名留学生,也是一位外籍教师,更是一名语言工作者。业余时间,桐柏除了在云南民族大学给学生讲授老挝口语课和老挝文化,也参加了很多语言文化交流的工作,如中老湄公河次区域傣泰语言文化交流的同声翻译,云南省生态环境厅、云南师范大学金融研究课题组等机构赴老挝考察团的翻译等等。
他希望以此为舞台宣传、介绍澜湄合作机制,增信释疑,求同存异,用语言促进中老文明交流互鉴,让构建中老命运共同体的信念更坚定,支持更广泛,方式更多样。
最让桐柏难忘的莫过于澜湄合作三周年暨2019年“澜湄周”招待会。他对一本献礼澜湄合作三周年的中英文彩绘读本——《手绘澜湄》做了精彩分享。
“作为澜湄合作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很感恩能为澜湄六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做出力所能及的一份努力,共同讲好‘构建中老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故事……”当时,桐柏讲述了澜湄六国间的对话与深情,分享了他参与澜湄合作主题出版、助力中老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故事,获得全场热烈的掌声。
在中国的十年,桐柏看到了脱贫攻坚战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主动参与到《澜湄国家共同脱贫致富故事汇》(澜湄合作专项出版基金项目)的翻译出版工作中,讲述扶贫攻坚的阳光照进到了澜湄流域跨境民族鲜活的生命里的故事,展现了中国特色减贫实践为世界减贫事业贡献的智慧和力量。
在桐柏看来,对外翻译出版作为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行为,彰显了澜湄六国“同饮一江水,命运紧相连”的深厚情谊,在两国文化交流互鉴中起着重要的媒介作用,为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打下坚实的民意基础。
近日,获得中国外交部、财政部2021年“澜沧江—湄公河(以下简称澜湄)合作专项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澜湄公园手账》在中老铁路通车仪式之日首发,并作为礼品赠送给受邀参加中老铁路通车仪式的外国使节,为增进两国人民友谊、促进民心相通贡献中国力量。“我希望能尽快搭乘中老铁路回到中国完成博士论文答辩,毕业后回老挝继续开展语言研究工作,用语言搭建两国文化交流的桥梁,撒播友谊的种子,为中老文明交流互鉴作出积极贡献。”桐柏说。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任维东 通讯员徐梓涵、杨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