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80.7%到85.68% 普及普通话改变广西众村民

广西新闻|来源:南国早报2022-07-18 10:00:46|网络编辑:李惠惠

说好普通话,对学龄儿童来说易如反掌,但是对说了几十年方言的农民来说,并非易事。广西的推普员们走遍千山万水,走进千家万户逐字逐句地教,农民们对着口型从头开始学。经过10年努力,广西普通话普及率从2010年的80.7%提高到2020年的85.68%,超过全国普通话普及率将近5个百分点,在西部地区排名首位。

\

为了提高六蝶村村民学习普通话的积极性,推普员还准备了奖品作为奖励。图片均为受访者供图

学以致用 说好普通话 好活找上门

7月14日,记者来到来宾市忻城县采访,几名农民“学霸”用普通话流利地讲述了她们的经历。

“之前普通话不好,外出打工只敢跟同乡进工厂干活,见别人当保姆收入高,根本不敢试。”忻城县红渡镇六纳村的罗月群曾去福建打工,普通话成了她的短板。为了学好普通话,她网购了教普通话标准发音的书,但进步不大。2019年,得知村里要开普通话培训班,她欣然报名,从此一期不落。今年2月,附近工地需要人做14个人的中餐和晚餐,每月2500元工资。在当地人眼中,这是个好工作,每顿饭只花1个多小时,剩余时间还能照顾孩子,还不耽误养蚕。但这14人都是河南人,应聘者普通话不过关没法交流。最后,罗月群战胜了其他应聘者,赢得了这个工作。她说如果没有经过普通话培训,自己一定没胆量去应聘。

红渡镇六蝶村的蓝秀芬是村里学习普通话的“学霸”,年年获得优秀学员证,她原来只想方便交流,却没想到一份好工作也找上门来。今年7月,她刚被六蝶村委聘为防贫网格员,负责村里的返贫风险排查,每月发放1700元补助。六蝶村驻村第一书记李泽江介绍,蓝秀芬家庭经济困难,如果她说不好普通话,无法如实反映调查的问题,就算村委想帮她也有心无力。

说起普通话带来的变化,六蝶村的罗炳娜打开了话匣子。她是当地一家农家乐的餐厅服务员,负责点菜。近年来,外地客人越来越多,之前她普通话说不好,语气生硬,常让人觉得不够亲切。当游客问起当地有什么好吃、好玩的,罗炳娜很想为本地旅游打call,她讲得手舞足蹈,对方听了却一脸懵。最尴尬的是,附近工地有几名常客是内蒙古人,想吃面疙瘩,做法说了几次,罗炳娜都没听明白,端上来的面条让客人直摇头。这几年,村里的普通话培训班她都积极参加,普通话进步很快。她说:“前不久,内蒙古客人又过来吃饭,还夸我普通话变好了。”

据了解,忻城是原国家深度贫困县,现在是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过去村民交流多用壮语,这也导致其与外界交流存在障碍,外出务工受影响。2018年以来,忻城县红渡镇六蝶村、六纳村等先后启动实施了“推普脱贫”“普通话+技能”系列活动。通过开展推普公益课堂、农民普通话夜校班等方式,帮助当地群众学习掌握普通话。这几年,很多经过培训的群众走出了大山,在县外找到了稳定的工作,实现了脱贫致富。经过推普,忻城县超过90%的脱贫人口能够使用普通话进行日常交流。

\

六蝶村参与普通话培训的学员比拼普通话。

学无止境 小手拉大手 三代齐进步

在六蝶村、六纳村走一圈,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不少家长在与孩子交流时,随机切换“双语模式”,有的不管普通话说得好不好,也会大胆说出来让孩子纠正,同时用学习普通话的方法教孩子本地方言。说好普通话,传承本地方言,成了当地村民的习惯。

“四是四,十是十,十四是十四……”还未走进六蝶村石相燕经营的小卖部,先听到她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一本正经地跟着女儿学说绕口令。

石相燕是北海人,嫁到忻城以后,听不懂当地人说话,也说不好普通话,一度交流困难。加上当地正在建高速公路,常有外地人光顾她的小卖部。本地和外地顾客都要求她说话慢点,因为听她说话“费劲”。送外卖时拿错东西的事时有发生。

这几年,村委组织的“推普夜校”,石相燕不仅每次都报名参加,课堂上还经常主动抢答。经过几次培训,她明白了自己说话不标准的原因所在,“老师教我们声母、韵母,送气音,也给我们讲平舌音、翘舌音”,平时石相燕也坚持让女儿纠正她的普通话,虽然经常被点评发音不准确,但她还是感觉“有进步,说话更顺畅了”。看到母女俩交淡甚欢,石相燕七十多岁的家公也坐不住了,跟着上夜校学普通话,以便能在孙女面前好好表现。

“要在以前,我都不敢跟外地人说话,更别说接受记者采访了!”虽然六纳村村民黄秀葵语速不快,却自信满满。让她特别自豪的是,她学普通话的热情和努力,也影响了孩子。女儿一年级的时候,语文只考了2分,还是判断题蒙对的。这么下去可不行!初中文化的她拿起课本,开始教女儿读书。说来也怪,尽管黄秀葵普通话不标准,但她念一遍,女儿基本能把正确的发音读出来,甚至还能帮她纠正发音。

从那以后,黄秀葵开始坚持学普通话,也要求女儿每天早上起床,读完两遍课文再去学校。女儿到了二年级,语文成绩上升到60分;三年级以后,语文开始稳定在90多分。孩子在进步,黄秀葵不能拖后腿。每次普通话夜校,她都能放下家务和农活,坚持上课,努力地学,大胆地说。她笑称,多年来她跟女儿属于“小手拉大手”,互相鼓励。如今女儿考上了县高中,还进了学校特训班。

据了解,忻城县于2020年、2021年,坚持开展“小手拉大手”推广普通话活动,同时也鼓励传承好本地方言和方言承载的地方文化。2020年9月,忻城县举办的“小手拉大手 共讲普通话”壮汉双语总决赛,来自该县14个亲子代表队参加了比赛。比赛特别设置了方言与普通话互译环节,根据现场抽题的内容,先由孩子教家长说普通话,再由家长教孩子讲壮话,既营造了全社会都说好普通话的氛围,也传递了共同传承和保护地方语言的思想。

\

六纳村村民在认真学习普通话。

学有所成 一张餐巾纸 解发音难题

村民长期说方言,普通话基础差,口音重,发音不准。为了提高村民的学习兴趣,学得快、学得准,推普员们可谓煞费苦心。

“当地村民普遍读不出送气音,空读成‘公’,潘读成‘班’。”忻城县语委办专干蓝姣由于经常给村民培训普通话,非常清楚村民普通话中存在的问题。为了让村民了解发音是否送气,先让他们用手放在嘴前,吐出热气的就对了,结果效果不明显。她又跟推普员们想出了一招——在嘴巴前放一张餐巾纸,念带送气的读音时,餐巾纸动了,就说明读对了。此外,推普员们还将容易误读的字词,编成小笑话、小故事,村民们在哈哈大笑中,也记住了这些读音的区别。

推普员们根据村民的年龄与语言发音特征,从拼音开始,用对口型的方式、逐字逐句纠正他们的发音。为了让村民学得轻松有趣,课堂上还设计了丰富的小游戏、抢答、男女PK赛等互动环节,让每个村民都有机会大胆地说出普通话。不仅培训免费,还有奖品,每次举办普通话培训,村民们都争先恐后地坐满教室。

7月14日,当蓝姣跟记者一起到村民家走访时,村民们都亲切地卷着舌叫她“蓝老师”。说话过程中,出现发音不准,村民就会下意识地重说一遍正确的,进行自我纠正。这让蓝姣颇为欣慰:“他们已经把正确的发音深深地刻在记忆里了。”

在六蝶村,近年来依托驻村第一书记,每年都开展普通话培训,该村的“推普夜校”办得红红火火。六蝶村驻村第一书记李泽江告诉记者,之前他们入户调查时,需要带一个会说普通话的当地人做翻译,无形中拉远了与村民的距离。现在村民敢说普通话了,入户时感觉亲近了不少。

在六蝶村图书室,记者看到多个版本的普通话学习教材,这些教材有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实用性强。大致按照日常交往、衣食住行、工作劳动等来分类,每本教材中都整理了生活中常用的句子,并用拼音标注出来。

忻城的推普工作只是全区的一个缩影。记者从自治区教育厅获悉,2015年至今,全区有近80%的学校完成了语言文字规范化建设任务,建成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和民族文化特色学校329所,培养骨干教师2万余名。广西所有大中小学和幼儿园全部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进行教学,实现100%全覆盖。2018至2020年,广西将“是否会讲普通话”纳入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采集内容,面向全区贫困人口开展普通话普及攻坚。截至2020年底,广西83.03%的脱贫人口能够使用普通话进行日常交流,基本消除青壮年农民致富道路上的语言障碍。

书同文、语同音,心相通,情相融。广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工作,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

推普员带领六蝶村村民一起学习普通话。

数说广西教育成就

十八大以来

●学前教育

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9799所(次),其中新建公办幼儿园1577所

建设校舍面积840万平方米,新增学位约42万个

●义务教育

新建、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79073所(次),其中新建义务教育学校852所(含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义务教育学校100所)

建设校舍面积3587万平方米,新增学位约128万个

●普通高中

新建、改扩建普通高中1204所(次),其中新建普通高中97所

建设校舍面积1104万平方米,新增学位约41.6万个

2021年投入学生资助资金比2012年增长了81.6%,年均增幅8%

各学段累计学生资助资金(含奖助贷免等项目)765.23亿元,资助学生3582.35万人次

2010年到2020年

●全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从54%提高到91%

提高37%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从85%提高到96%

提高11%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从70%提高到91%

提高21%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从19%提高到47.9%

提高28.9%

新闻延展

推广普通话的同时注意保护地方特色语言文字

广西建语言文化博物馆保护方言

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广西也注意保护与记录收集地方特色语言。

2016年4月,贺州学院西校区建起一所“贺州语言文化博物馆”,这是国内首家实体语言博物馆,全馆占地面积约1200平方米,参观者能在该馆内看到听到广西各地方言及方言文化。博物馆建成至今,已接待3万余人。

贺州学院教授邓玉荣曾担任贺州语言文化博物馆的馆长,他也是教育部“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奖”先进个人。据他介绍,贺州市地处三省区交界,是全国少见的语言资源富集地区,但从上世纪80年代起,他发现一些地方方言亟待挖掘、保护和利用。邓玉荣所在的贺州学院语言研究团队几十年如一日,致力于贺州及广西东部汉语方言及民族语言的研究与收集。尤其是近20年来,他们开始有意识地寻找发音人,进行录音和录像,为广西宝贵的语言留个声,存个影。

近年来,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也启动了广西民族语言文化典藏毛南语资源保护项目,从毛南族房屋建筑、日常用具、服饰、饮食、农工百艺、日常活动、婚育丧葬、节日、说唱表演等方面,全面展示毛南族语言文化,将与之相关的物像以图文视频并茂的形式永久性记录保存。

广西各地还充分利用民族节日开展特色文化活动。2012年以来,广西在开展“推普大篷车”进乡村、“经典润乡土”活动的同时,各地充分利用“壮族三月三”等民族节日开展特色文化活动,推动方言歌谣、民谚俗语等语言“活化石”走进千家万户。

据悉,2012年广西组织开展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语言资源普查和保护工作,2015年全面铺开县域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建设。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0年底,广西调查收集原始文本约1679万字、音频视频数据约124万条,基本实现世居民族语言全覆盖。(记者 陆月玲 蒋晓梅 通讯员 韦方奇)


网友评论 [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网站简介 | About BBRTV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专题回顾 | 中文简体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Nam | ภาษาไทย

广西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广西壮族自治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支持指导

广西广播电视台 主办

本网站由北部湾在线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