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7月18日电 (记者杜燕飞)我国首个自主研发的浅水水下采油树投用、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平台“海基一号”建设完工……今年以来,我国油气企业持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持续推动油气增储上产,助力经济稳增长。
今年4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印发的《“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明确,到2025 年,原油年产量回升并稳定在2亿吨水平,天然气年产量达到 2300 亿立方米以上。
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司长、新闻发言人梁昌新此前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国家能源局将组织有关企业全力以赴,推动油气增储上产,加快管网设施等重大工程建设。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孙传旺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方面,我国正处于稳增长的关键时期,现阶段推动经济平稳运行的前提依旧是能源安全。另一方面,近年来,国际原油价格持续上涨,原油供给的波动性与不稳定性显著增强,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强原油等能源资源储备,才能增强经济在应对复杂国际形势的韧性。
我国首个自主研发的浅水水下采油树投用
7月17日,我国首个自主研发的浅水水下采油树系统开发项目在渤海海域锦州31—1气田点火成功。深埋于地下2000多米的天然气通过水下采油树系统稳定输送到平台火炬臂,单井试采气量达31万立方米/天,可供1500个家庭使用1年。
据了解,水下采油树是水下生产系统的核心设备之一,它连接了来自地层深处的油气和外部的油气运输管道,可以控制油气的开采速度、实时监测和调整生产情况,就像是油气田井口的智能“水龙头”。
“我们历时三年整合国内外100余家供应链,完成国产化浅水水下采油树系统的1358个零部件的设计、加工、组装和测试工作,攻克了浅水水下生产系统技术难题,国产化率达到88%。”中海油天津分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喻贵民介绍,此次投用的水下采油树总成长宽为3.3米,高度仅为2.65米,整体重量24.8吨,相较于常规水下采油树高度降低近25%、重量降低35%,同时还专门设计了‘全包裹’型外部防护装置,可有效避免渔网拖挂和船舶抛锚下砸等安全风险,更加适合浅水使用。
“通过水下生产系统代替海面上的导管架平台,能在不影响航运等用海需求的情况下有效开发油气资源,助力渤海油田上产4000万吨油当量。”中海油研究总院院长米立军表示,我国首套国产化浅水水下采油树系统的成功自主研发,解决了渤海油气开发的难题,还可为国内外其他海域同类型油气田的开发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平台“海基一号”建设完工
7月15日,位于珠江口盆地海域的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平台“海基一号”机械完工,整套生产装置具备生产条件,助力提升我国深海能源开发能力,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据了解,“海基一号”是国内首次在300米级水深海域设计、建造、安装的固定式石油钻采平台,集钻井、生产、生活为一体,总高度达340.5米,单层甲板面积达7700平方米,总重超4万吨,高度和重量均刷新了我国海上单体石油生产平台纪录。
“‘海基一号’建设历时28个多月,完成了1座3万吨级导管架、8个上部单体结构物等核心设施建造安装,以及25.6千米海底管道铺设,高峰时期投入人力超1000人。”中国海油深圳分公司副总经理袁玮介绍说,“海基一号”项目团队创新应用深水导管架整体设计、封舱隔板设计、大尺寸大跨度大吨位结构物多台吊机联合吊装、数字孪生运维等先进技术,从基础理论、结构型式、设计理念、施工工艺到运行维护等方面提升了深水导管架设计建造技术。
据悉,“海基一号”计划今年下半年投入使用,服役于陆丰油田群区域开发项目,该项目全面投产后高峰日产量可达6500吨,将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进一步提高我国能源安全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