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少人的印象中,夜间出游就是逛逛、吃吃。这两年,南宁就有不少新夜市“上架”,一度成了市民和游客竞相前往的打卡点。但新鲜劲儿过后,不少人感觉到,一些夜经济场所不过是新的小吃一条街。7月19日,在南宁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青秀区政府等单位联合举办的夜间经济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上,与会人员对此提出了建议。
7月19日晚,市民在三街两巷游玩。记者 邹财麟 摄
夜市虽火爆,却有点单调
前段时间,南宁市民李女士从朋友圈了解到,楞塘村地铁站附近的夜市非常热闹。放暑假后,她带着女儿去打卡。一个晚上体验下来,李女士感觉虽然人多热闹,但实际和普通夜市差不多,“以吃吃喝喝为主,缺乏有特色、有营养的记忆点”。她发现,有些摊主很会活跃气氛,噱头较多,因此更能吸引游客,但实际销售的食物和南宁市其他几条老牌小吃街的差不多。
除了夜市外,这几年“集市”也开始兴起。市民黄女士酷爱逛街,曾经参加多个景区、街道举办的创意集市。她发现,“集市”和“夜市”同质化严重,“一条街走下来,要么是手打柠檬茶,要么是蒸生蚝、螺蛳粉,比较单调”。
当然也有一些车尾厢集市或文创集市做得比较出彩。黄女士称,她曾经参加过一个星光集市,集市上了除了吃吃喝喝外,每个摊位都代表了一种文化知识:比如酸嘢摊会介绍广西的酸嘢文化,水果摊着重讲述广西水果如何走向东盟。“这种集市很适合带小朋友去,逛一轮下来,能学到不少东西。”黄女士说。
在阳峰路夜市街一辆冰激凌车前,不少顾客在排队。记者 邹财麟 摄
摆脱同质化,需推陈出新
“只要有空地的地方,就能形成一个小夜市。”市民梁先生家住五象新区,这个暑期,他发现小区附近一个广场到了晚上也变成一个小型夜市。梁先生走一圈下来发现,虽然逛的人不少,但真正买的人很少。“夜市上卖的东西都是粉、酸嘢之类,不吃也罢。至于用的,去超市或者网上买不更划算吗?”梁先生说。
市民明先生曾经经营过一年多的车尾厢集市,他认为,在疫情之下,很多人没办法外出游玩,因此家门口的夜间消费开始热起来。“这些夜市、集市同质化严重,不知道新鲜劲儿过后,是否还能保持人气。”此外,他告诉记者,一些夜市、集市不注重形象更新,在环境打造方面,缺乏系统性的维护,一些原本受欢迎的市场也开始慢慢没落。
那么该如何摆脱同质化,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对此,在7月19日的夜间经济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上,有专家认为,现如今80后、90后、00后是夜生活的主角,占比达七成以上,因此,夜间消费产品需要不断地推陈出新,比如引入文化体验产品,推出剧本杀、光影秀、24小时书店等。
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副院长闫雪梅认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更加关注精神文化消费。发展夜间经济更应聚焦内容建设,将文化的灵魂与内核渗透到“夜食”“夜购”“夜游”“夜娱”“夜秀”“夜读”等各个方面,让居民和游客能够深度体验当地文化,提升本地独特的夜间消费吸引力,只有这样,才能突破千城一面的同质化现象。
傍晚时分,南宁东盟商务区灯光璀璨。记者 邹财麟 摄
打好文化牌,点亮夜经济
今年暑假,南宁方特迎来了广东的一批游客。该景区自开放夜间场次以来,主打东南亚风情和民族特色牌,深受游客喜爱,截至目前,已接待广东游客超过10万人次。百益上河城推出的各类夜文化项目也相当丰富,比如喜剧相声、音乐会、文创集市等,已经成了年轻人心目中的24小时潮玩场地。而游客们熟悉的三街两巷、建政路夜市、农院路夜市等,也均在推陈出新,以吸引更多游客。
为了点亮夜经济,南宁各大城区不断地在努力。其中,青秀区在近年来,聚力打造了南宁市东盟文化和旅游片区,推出“绿城夜景、东盟夜宴、万象夜购、潮玩夜娱、心泊夜宿、壮锦夜秀、青山夜养、书海夜读”八大夜间主题消费活动。接下来,该城区还将在休闲设施、灯光设施、环卫设施等方面进行完善,以提高夜经济消费环境的质量。
夜经济在被点亮的同时,该如何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上,有专家认为,应将东盟国家文化和广西壮乡民俗风情融入其中,让游客和本地居民不仅能够满足夜间休闲消费的需求,更能体验独具特色的广西文化。中国科学院地理与科学资源研究所旅游研究与规划设计中心主任助理齐晓波博士认为,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推进城市夜间经济高质量发展,不应只靠旅游景区或者单一某个网红打卡点,要整合全域旅游的特色要素,突出景城一体化发展。
齐晓波称,应当从地方独特的历史文化中汲取养分,融入创新潮流元素,植入地方文化IP,塑造独具特色的城市夜游品牌。另一方面,还可利用声光电、虚拟现实、三维动画、环境特效等技术手段,创新打造特色光影夜游产品,以及沉浸式的夜间演出活动。(记者 黄占玲 练才榕 实习生 彭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