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提升公民法治素养(新视角)

法治|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22-11-21 18:06:24|网络编辑:王琳

  国家工作人员“法治提能”、青少年“学法筑基”、村(社区)人员“识法明理”、企业(单位)人员“守法聚力”……近段时间以来,全国多地扎实推进提升公民法治素养行动试点工作。这些来自基层一线的探索实践,成为中国普法工作的生动缩影。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这需要持续普及法律知识、提升公民法治素养。在14亿多人口的大国持续进行全民普法,是人类法治史上的一大壮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86年以来,中国已连续实施完成7个五年普法规划。去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了《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通过不断深入的普法宣传,人们的法律意识、法治素养不断提高。此前一项全国性的社会心态调查综合分析报告显示:当自己或家人遇到不公平事情时,选择“通过法律渠道解决”的居首位。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随着中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进入新发展阶段,迫切要求进一步提升公民法治素养,推动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坚持人民立场。提升公民法治素养,归根到底是为了群众。要依靠群众、服务群众,把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和急难愁盼问题作为普法重点,从群众所需入手,讲群众听得懂的话,让群众深切感受到法律的温暖和力量。这正是“八五”普法规划强调的“以提高普法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工作着力点”的题中之义。

  加强教育引导。提升公民法治素养,法治教育应常抓不懈,并纳入干部教育体系、国民教育体系、社会教育体系。对国家工作人员来说,通过教育引导其牢固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由法定、权依法使等基本法治观念。重点抓好“关键少数”,让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领导干部自觉行为和必备素质。对青少年来说,通过教育教学引导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对全社会不同主体来说,通过分层分类开展法治教育,提高各群体依法维护权益的意识和能力,让法治逐渐成为全民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推动实践养成。提升公民法治素养不是说在嘴上、写在纸上、挂在墙上的“口号”,而是需要融入到法治实践中。对每个公民来说,要从遵守交通规则、培养垃圾分类习惯、制止餐饮浪费等日常生活行为抓起,从不断提高自身规则意识做起。对法治工作者而言,每一个个案公平正义的实现,都是法律权威的最佳证明。通过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群众能够深切感受到正义可期待、权利有保障、义务须履行,全社会将真正树立起权利与义务、个人自由与社会责任相统一的观念,法治精神就会深入人心。

  古语说:“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治建设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让法治素养成为公民基本品质,法治精神铭刻在人们心中,必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营造更好的法治环境。

网友评论 [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网站简介 | About BBRTV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专题回顾 | 中文简体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Nam | ภาษาไทย

广西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广西壮族自治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支持指导

广西广播电视台 主办

本网站由北部湾在线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