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物品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少些“一次性” 多些“可循环”
一次性洗脸巾、一次性碗筷、一次性手套、一次性纸杯……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和人们消费习惯改变,便宜、方便的一次性物品受到部分消费者青睐。一次性物品种类越来越多,使用场景不断丰富,造成生态环境压力逐渐增大。
近年来,中国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鼓励减少使用一次性物品,科学推广应用可循环、易回收的替代产品,引导公众养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对于一次性物品,应减少使用,强化回收利用、循环再生。专家认为,治理一次性物品污染和浪费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设计、生产、消费、回收、处理等环节,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次性物品种类多、消耗快
“现在的生活几乎被一次性物品包围了。”北京市民陈晓丽是一名90后,最近计算生活支出时吃了一惊——平均每月购买一次性物品的费用竟达百余元。“像一次性洗脸巾、一次性杯子、一次性垃圾袋、一次性抹布、湿厕纸、塑料餐盒这些东西,几乎每天都用,算是刚需了,既方便又卫生;但每次倒垃圾时,近一半是一次性的东西。”
啥是一次性物品?目前没有统一定义,通常指消耗量大、不耐用、只适合使用一次的物品。记者在北京市一些超市走访发现,货架上一次性物品十分常见,如一次性纸杯、一次性吸管、一次性餐盘纸,还有懒人抹布、包书膜等。货架上还有供出行使用的一次性产品,如床单被套、坐厕纸、牙刷、梳子、收纳袋等。在生鲜区,几乎每种蔬菜、水果都被塑料袋、保鲜膜包装好。对一些散装菜品,工作人员在打单时也会用塑料袋打包。
随着一次性物品类型和使用场景增多,生活中一些涉及衣食住行的耐用品慢慢朝着一次性物品方向发展,如一次性雨衣、一次性袖套、一次性围兜、一次性剃须刀、一次性马桶刷、一次性内裤等。
消耗快、方便是一些消费者选择一次性物品的主要原因。在超市购物的马女士说,家里一次性杯子、碗筷、袋子等物品消耗快,需要多买些备着。也有消费者坦言,内心并不想使用一次性产品,一方面是由于买的种类和数量多,总的花费不低;另一方面是养成了不环保的生活习惯,“赶上网络购物节,为了价格更划算而囤货,还出现闲置、过期的情况,这完全是浪费”。
相关调查印证了消费者的这种复杂心态。天津《今晚报》去年进行的一次调查显示,近八成受访者难以拒绝选购和使用一次性物品,超半数曾通过网络购买一次性清洁用品。同时,六成左右受访者意识到一次性物品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超四成受访者认为一次性物品易导致垃圾分类困难、“三无产品”潜藏安全健康风险。
在过去,一次性物品给人的印象是品质一般,只能凑合着用。随着新型塑料、无纺布、竹子等材料应用,“卫生”“安全”成为一些一次性物品的常用宣传词汇。
“让我看看有多少人还在用毛巾洗脸?赶紧换成一次性洗脸巾,几毛钱一张的价格,方便、卫生、效果好。”在一家电商直播平台,在主播推销下,商品列表中的一次性洗脸巾下单量大增。
随着消费者对护肤效果的需求提升,一种看起来像抽纸、用起来像布的一次性洗脸巾,近年来逐渐登上消费者的洗漱台。不过,部分一次性洗脸巾并不像商家宣传的那么安全。业内专家表示,由于一次性洗脸巾目前尚无国家标准,部分产品质量和安全性缺乏完善保障,虚标成分等问题较为普遍。据媒体报道,一些地方的抽检结果中,部分产品存在荧光剂、漂白剂超标,材质虚标、对皮肤有刺激、不环保等问题。
一次性物品治理重点应是减量使用,以及被废弃后的回收和处置
人们每天消耗的一次性物品究竟有多少?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马勇说,由于一次性物品分类较多,并不断有新的一次性物品和使用场景出现,导致使用量目前还没有过完整统计。不过从外卖、快递、酒店等所使用的一次性物品数量看,整体使用量十分巨大。
以外卖平台提供的一次性物品为例,根据相关统计,各大外卖平台每天订单量达数千万单。如果按平均每单外卖消耗2—3个一次性塑料餐盒/杯、一套一次性餐具(包括筷子、勺子、叉子)、一个一次性塑料袋计算,每天消耗的一次性物品数量惊人。
“过度使用一次性物品,会给可持续发展带来挑战。”马勇说,这种挑战既包括环境污染,对水源、土壤等生态环境产生损害,又包括增加垃圾处理压力,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并可能造成野生动物误食后死亡,影响生物多样性发展等。
如果广泛使用一次性物品成为一种消费习惯,将可能形成“用完就扔”的消费文化。比如,部分消费者习惯于使用一次性物品后,会把一些物美价廉的耐用品当做一次性用品使用,长此以往,将导致缺乏节约意识和绿色消费习惯;部分商家会放松质量把控,将更多精力放到迎合部分消费者一次性的消费习惯和需求上。“人们一些习惯一旦形成便不受主动意愿支配,纠正已经养成的行为习惯,特别是负面结果不会马上出现的行为习惯,是有一定难度的。”天津工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杜立婷说。
虽然一次性物品有着明显弊端,但是直接禁止也不现实。一方面,由于一次性物品使用广泛,全面禁止将给消费者带来不便。另一方面,可能造成卫生隐患。因此,需要审慎对待一次性物品及其废弃物带来的污染和浪费问题。
“一次性物品造成污染和浪费的本质,是废弃物处理不当造成的环境泄露。”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再生塑料分会秘书长王永刚举例说,与钢铁、有色金属等其他工业材料一样,塑料本身具有很好的可回收性,理论上完全可以进行回收和再生循环利用。但是由于塑料应用领域广泛,其中一些塑料制品在消费后很容易人为丢弃,难以收集,存在泄露到水体、土壤中的风险。加上塑料本身具有很好的耐腐蚀性,即使是小小的塑料吸管,也会在自然条件下长期存在,长年累积就会形成较严重的污染。
“一次性物品本身不是污染物,治理重点应该是减量使用,以及它们被废弃后的回收和处置,实现资源的再生循环利用。”王永刚说。
减少使用一次性物品很光荣,是一种生活时尚
为减少一次性物品使用,中国已通过立法方式来推动解决。
2020年9月1日起,修改后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开始施行。该法规定,鼓励和引导减少使用、积极回收塑料袋等一次性塑料制品,推广应用可循环、易回收、可降解的替代产品。旅游、住宿等行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推行不主动提供一次性用品。
去年1月,商务部就《商务领域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报告管理办法》公开征求意见。该办法提出,商务领域经营者中的商品零售场所开办单位、电子商务平台(含外卖平台)企业、外卖企业应当向商务主管部门报告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回收情况。
地方层面,北京、上海、杭州、广州等地陆续出台地方性法规,提出减少使用一次性产品,有的地方还要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带头,禁止使用一次性物品。
“通过国家和地方层面的立法,在源头对一次性物品进行减量,有利于促进综合治理,是很大的进步。”环保组织自然之友垃圾减量项目主任孙敬华认为,未来各地可以因地制宜出台规定,限制使用非必需的一次性物品,并真正做到执法必严。对企业来说,应通过部门监管、行业倡导,督促其履行应尽的社会责任,扭转一些全行业性质的浪费行为和不环保的商业模式。
塑料在一次性物品中占据很大比例。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废塑料回收再生工作,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废塑料回收再生利用产业链,废塑料回收率排在世界前列。
王永刚认为,借鉴废塑料回收经验,治理一次性物品污染和浪费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产品设计、生产、流通、消费、回收、处理、再生利用等诸多环节,应建立完善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既要做好生态设计、减量使用,又要完善废弃物末端收集处置基础设施。同时,针对各类废弃物建立完善的回收利用体系,通过征收基金、给予补贴等方式建立价值补偿机制,保证相关者的回收利用行为具有经济性,鼓励对不具备经济价值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对相关替代品和方案,应从经济性和包括废弃后处置环节的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进行科学的对比分析。
近年来,孙敬华和她的同事积极倡导出门带“五宝”:水杯、筷子、饭盒、手绢、环保袋,分别对应一次性纸杯、餐具、餐盒、纸巾、湿巾、塑料袋的减量使用。“因为即便是使用可降解材料的物品,仍是一次性的,如果过量使用,成本最终还是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产生的浪费和危害也很大,所以环保的标准不仅在于材料,更在于消费者的行为本身。”
孙敬华建议,通过积极宣传倡导,尤其是抓好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让更多人意识到,和“光盘行动”是一件光荣的事情一样,减少使用一次性物品也很光荣,也是一种生活时尚,进而促进公众养成垃圾减量和零废弃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记者 彭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