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刘三姐》剧照。(资料图片)
江岸青山苍苍,漓江清水悠长。经典电影《刘三姐》中“刘三姐”的扮演者黄婉秋“到天外传歌去了”……她的经典银幕形象,定格在了秀美的漓江风景里,定格在了广大影迷的心目中。她与八桂山水同在,她与“刘三姐”永存。
“《刘三姐》成就了我,我一生的荣辱兴衰、悲欢离合,都和《刘三姐》紧密相连。我很幸运能与‘刘三姐’结缘,这辈子将把传承‘刘三姐’文化作为自己的使命。”2021年,收到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的黄婉秋激动不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她逐字逐句地对回信内容看了很多遍,内心万分激动:“总书记说,电影《刘三姐》之所以成为经典,就在于它根植于广西的山山水水,契合了人们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这是说到精髓了!”在她看来,只有把热爱根植在这片山山水水,根植在民族文化的自信里,才能有经典永流传。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依然惦念着“刘三姐”,嘱托丈夫、女儿及外孙女继续传承好“刘三姐”文化,继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美丽的家乡。
在广大影迷心目中,她是一个经典的“刘三姐”形象,不少网友表示“一提‘刘三姐’就想到她”“那是我们美好的童年记忆”……她为“刘三姐”文化品牌增添了亮色,成了其中一个经典符号。
漓江之水悠悠,恍若岁月穿过江流。
20世纪60年代,从民间传说走来的“刘三姐”绽放舞台艺术,盛况空前后进入闪亮银幕。1961年,一部融合了广西自然风光、民间传说、山歌文化的电影《刘三姐》问世,风靡大江南北,传扬至海外,观众由此记住了“刘三姐”的扮演者黄婉秋。
影片中,旋律优美的山歌、隽秀如画的桂林山水、美丽智慧的“刘三姐”,承载了几代人的美好记忆。
黄婉秋曾跟记者回忆那时拍摄情景,那是一段艰苦而又激情燃烧的岁月……
当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物资短缺,生活艰苦。黄婉秋记得,因为缺少吃的,大家常饿着肚子拍戏,而且夏日炎热、蚊虫多,经常头顶着火辣辣的太阳,脚下还得防着蚊虫一不留神叮咬,有的人长起泡只能浑身缠上纱布,然而再热的天也没有人叫一声苦……
当时才17岁的她从许多候选人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参演电影《刘三姐》的机会,经历了一番插曲后,最后导演起用了比较符合人物形象与个性的她担纲主演。这对于初出茅庐演电影的她,面临不小挑战。她说:“刚开始我受戏剧影响,伸手习惯翘兰花指,笑得含蓄,走得拘谨。导演说这不是‘刘三姐’的性格!”她从导演的指导中、大家的敬业精神里,深受启发,努力钻研,最终把“刘三姐”形象生动演绎出来。
“艺如登山无捷径,山重水复苦寻峰”。在那个缺衣少粮的年代,老一辈艺术家们从新文化中汲取战胜艰难困苦的信心与勇气,从“刘三姐”的精神情怀里感悟不畏艰难险阻的精气神。犹记得黄婉秋说:“‘刘三姐’不仅是一张文化名片,更是蕴涵着一种民族文化的精神和力量。”
电影《刘三姐》公映后,立即风靡全国。影片风靡至东南亚时,在马来西亚被评选为“世界十佳影片”之一。数十年来,黄婉秋曾多次远赴东南亚等地进行文化交流演出。她曾跟记者回忆演出时的火热情景:“当时天气很热,演出场次多,观众很热情。我有时候一天演两三场,演完衣服都湿透。”有一回在新加坡演出,场面十分火爆。演出结束后她走出剧场,发现外面黑压压一大群人站在门口,等着她签名。虽然演完累且饿着,但看到观众这么热情,她耐心地一一签名……令她感动的是,有观众告诉她,许多华人朋友喜欢“刘三姐”,能引发他们对秀美风光和民族文化的情怀,让她感受到“刘三姐”就是文化的使者。
只要有舞台,黄婉秋就想放歌;只要有观众,感觉再苦再累都值得。她曾说:“看到大家这么爱‘刘三姐’,我就想好好演绎好这个角色。老百姓喜欢,我便义不容辞。”
在朋友眼里,黄婉秋有着“刘三姐”的影子。她敢爱敢恨,率真直言,认准的事就去做,就像影片“刘三姐”的个性:“心想唱歌就唱歌,心想打鱼就下河……”
广西曲协名誉主席、曲艺家李侃回忆曾与黄婉秋共事的情景:“她从不端架子,在日常演出中也不挑角色,只要有需要都乐意参与。”20世纪90年代,桂林市曲艺团准备参加全国曲艺会演,李侃创作的广西文场《春兰吟》入选,他追忆黄婉秋看到剧本欣然接受导演任务,不因节目短小而敷衍,十分认真地理解剧本内涵,兢兢业业指导演员,节目还荣获了文华新节目奖等。
一级编剧、报告文学《刘三姐与黄婉秋》作者何培嵩回忆,为了创作这部4万字作品,他在1983年冬前往桂林深入采访。当时遇到黄婉秋父亲病重,他看到黄婉秋十分孝顺,在医院里忙上忙下,无微不至地照顾父亲,是一位很孝顺的女儿。在与黄婉秋结识的过程中,感受到她是一位善良的人、敬业的人、视艺术为生命的人。
广西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吴学斌因亲戚关系称呼黄婉秋为“姑姑”,吴学斌曾独创“神仙鱼”画作“飞”到海外多个国家。他说:“近年来我们交流最多的,是围绕怎么把广西民族文化艺术传播向世界。曾计划一起‘走出去’到欧美国家交流,姑姑还说‘你动手、我动口,你用画笔讲中国故事,我用歌声传播中华艺术,共同把民族文化传播更远。’”
“多谢了,多谢四方众乡亲。我今没有好茶饭呐,只有山歌敬亲人……”这是黄婉秋演出时唱得较多的歌词。
2018年,年逾古稀的她参加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演出活动。犹记得她参加完所有演出活动后告诉记者,参加这样大规模的演出感到很有意义。连续多日与年轻演员们一起参加排练,尽管岁月不饶人,但内心想到为壮美广西聚力,大家一起奋力拼搏,就感到充满力量。
黄婉秋感怀,参演电影《刘三姐》是她一辈子的财富:“《刘三姐》成就了我,我一直心怀感恩。”她将传承“刘三姐”文化视为己任。
她生活中的“阿牛哥”、丈夫何有才告诉记者:“她的一生都是‘刘三姐’,她把传承‘刘三姐’文化当成自己的使命,终其一生,无怨无悔。”
为了传承“刘三姐”文化,黄婉秋创办“刘三姐艺术团”,参与建设“刘三姐景观园”,重新编排打造民族歌舞剧《歌仙刘三姐》,创新打造“全息音乐剧”《遇见刘三姐》……
为让“刘三姐”文化薪火相传,她培养女儿等人传承好“刘三姐”文化。女儿小秋接下接力棒后,用心领悟“学艺先修德”“耐得住寂寞”“与时俱进”等传承“必修课”,最后把自己的女儿如秋、羽秋也培养成了小“刘三姐”。黄婉秋常欣慰地说:“我们家现在是祖孙三代‘刘三姐’!”
多年来,她常和丈夫、女儿、外孙女同台演出,数十年如一日传承“刘三姐”文化。他们的艺术团曾到过10多个国家、地区及国内大多数省份演出。在“刘三姐景观园”,一家人曾经常到现场为观众献歌;结合现代科技手段的《遇见刘三姐》剧场,演出曾吸引不少游客到场观看……
在与记者提及新时代“刘三姐”文化的传承时,她认为:“唯有守正,才能确保‘刘三姐’文化传承永不变色;唯有创新,才能推动‘刘三姐’文化传承大放光彩。”在她看来,“刘三姐”文化是从泥土芬芳中生长的,也必须在群众中绽放。她希望新时代“刘三姐”文化品牌能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更希望一代又一代“刘三姐”能绽放光彩。
一生都是“刘三姐”,永葆的是一份初心,坚守的是一份情怀。
60多年来,“刘三姐”文化经久不衰,成为广西独有的文化现象。正源于一代代“刘三姐”孜孜不倦传承“刘三姐”文化,一代代文艺工作者致力于不断对“刘三姐”守正创新。
漓江水迢迢,“三姐”歌悠悠,秉承老一辈“刘三姐”的精神情怀,八桂“刘三姐”文化品牌之树定会枝繁叶茂!
记者 林雪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