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印发“十四五”建设“无废城市”方案
探索建立小型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站
近日,南宁市人民政府印发《南宁市“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全面推动南宁市“无废城市”建设工作。
根据《方案》总体目标,到2025年,南宁市逐步实现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和农业废弃物产生强度稳步下降,综合利用水平和比例大幅提升,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用明显;基本实现固体废物产生、收集、运输、利用处置信息化服务与管理信息“一张网”;将南宁市建设为面向东盟的“无废城市”样板工程,逐步形成“无废南宁”建设和管理的经验模式。
发展绿色和低碳工业 利用综合化焚烧设备替代小锅炉
《方案》明确,推动绿色工业与能源结构调整,强化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升级改造传统供能设施,重点在横州市、宾阳县和兴宁区等地进行小型燃煤升级改造,利用综合化焚烧设备替代小锅炉、小焚烧炉,降低粉煤灰、炉渣等产生量;加强横州市、宾阳县、马山县、武鸣区、兴宁区等新能源工程建设,形成工业园区综合能源服务示范区,推进电、热、冷、气等多能协同互补;大力推动光伏发电、风电发展。
严控危险废物源头产生,加大对有色金属采选和冶炼废物等重点行业企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力度,建立定期检查重点工业危险废物产生企业清单和制度;推动危险废物减量化和无害化的绿色工艺技术开发,鼓励和推动使用先进生产工艺和设备。
强化推进清洁生产审核,加大循环化改造力度。加大对建材、冶炼、蔗糖、纸浆等重点行业企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建立适宜于南宁市产业特征的清洁生产审核制度,鼓励企业自主开展清洁生产审核,至2025年,至少新增40家典型企业实现清洁生产审核。
提高循环化改造、生态、绿色工业园区建设占比。着力推动双定循环经济产业园、南宁市江南循环经济产业园、六景循环经济产业园、平里静脉产业园、广西桂物资源循环产业园等循环产业园区建设。
强化发展绿色农业 建立农膜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原则
《方案》要求,构建绿色农业生产体系,推动绿色有机地标农业不断发展。面向马山县、上林县以及隆安县西北部,打造“绿色生态农业示范区”,落实农业生产“三品一标”专项行动,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全面推行取得积极成效,积极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
通过畜禽养殖规模化、标准化、设施化和生态化建设,全面推进绿色畜牧业建设。建立完善粪污资源化利用台账,严格落实粪污去向,引进和培育第三方社会化服务机构,鼓励建设区域性的畜禽粪肥收集处理利用中心,打通粪肥还田“最后一公里”。到2025年,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保持在80%以上。
进一步完善秸秆收运体系,优化提升秸秆综合利用水平。重点加强季节性综合利用模式,推广“夏收肥料化,秋收饲料化”利用模式,加大推广应用力度,提高秸秆资源化利用水平,完善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燃料化”利用方式。到2025年,全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维持在86%以上。
减少农膜及化肥农药投入,完善收集与处置体系。建立“谁生产、经营,谁回收”的农膜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原则,推广农膜和农药包装废弃物机械化捡拾方法,提升回收效率。
践行生活垃圾分类 探索小型废弃电子产品回收站
《方案》明确,推进快递行业源头减量,加快快递包装绿色转型,推动城镇建成区等重点地区逐步停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包装袋、不可降解塑料胶带、一次性塑料编织袋。到2025年,城市寄出快递绿色包装使用率达到100%,全市邮政快递网点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包装袋、不可降解塑料胶带、一次性塑料编织袋等。
在居民小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主体责任全覆盖、类别全覆盖及分类投放、收集、运输系统全覆盖。到2025年,配置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容器、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普及、推行分类收运的居住小区,城市城区居民小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90%。
建立再生资源回收与环卫收运系统“两网融合”体系,鼓励使用“互联网+回收”移动平台建立便捷的再生资源回收系统。在人口密集社区、商超、学校、医院、办公楼宇等场所,探索建立小型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站,强化源头回收能力。
重点围绕车用动力电池、报废机动车铅蓄电池、新能源汽车电池等,制定“小微”规范化收集点、贮存点的规模和选址要求,逐步提升收集点、贮存点的规范化建设水平。重点围绕汽车拆解、锂电池回收再造等,打造南宁市跨境再生资源产业园,推动再制造企业与上游废旧资源回收、拆解及售后维修网点等产业协同体系。
推广绿色建筑推行工厂化预制的建造模式
《方案》指出,大力发展低能耗绿色节能建筑,施行城镇新建建筑执行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加强既有建筑节能管理,结合城市基础设施改造、旧城改造等实施节能改造,提升建筑节能低碳水平;加强技术创新和集成应用,推动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推广新型绿色建造方式,提高绿色建材应用比例。健全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到2025年,全市城镇新建民用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提升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率。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积极推广钢结构装配式住宅,推行工厂化预制、装配化施工、信息化管理的建造模式。鼓励创新设计、施工技术与装备,优先选用绿色建材,实行全装修交付,减少施工现场建筑垃圾的产生。至2025年全市装配式建筑项目面积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到30%以上。
不断提高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按照“就地处理、就近回用”的原则,不断加强建筑垃圾源头减量和精细化分类管控,持续提升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能力。加强建筑垃圾排放管理,逐步运用信息化方式监测工程项目建筑垃圾排放情况;配套开发建设“装修垃圾处置手机APP”,实现装修垃圾收运、处置一站式服务。到2025年,城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20%。(记者 黎兆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