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安徽合肥一景区称将于4月29日举办发呆大赛,参赛者只可以进行呼吸、眨眼、思考、咽口水等动作;不久前,某高校图书馆专门设置“发呆区”,供同学们休息、放空。这种鼓励“发呆”的行为一下引起了广泛热议。(编者注:《争议不断,合肥一景区发呆大赛取消了》。)
“发呆”是什么?发呆时大脑“离家出走”了吗?其实,已经有多项研究表示,发呆时,大脑处于“低能耗”模式,但却并没有“摸鱼”。
北京儿童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闫俊娟表示,发呆是指一个人在没有特定目标或任务的情况下,进入一种放松和思考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们倾向于将注意力从外部转移到自己的内心,大脑中负责“无意识状态下的活动”的区域被激活,变得异常活跃。但同时,这份活跃也会“悄悄”传递给“执行日常任务”的大脑区域。因此,即使人在“放空”,大脑依旧在坚守岗位。
“合理利用发呆,会对人产生一定好处。”闫俊娟介绍,当我们发呆时,大脑处于放松状态,这不仅能够提高我们的注意力,使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问题,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还可以促进大脑进行非线性思考,使我们更容易产生创意,有助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在忙碌的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积累一些负面情绪。发呆可以帮助我们放松心情,缓解焦虑和负面情绪,让我们感到更加放松和愉悦。不仅如此,发呆可以帮助我们回忆和巩固过去的经历和知识,这是因为人在发呆时,我们的大脑会将之前的经历联系起来,进而加强记忆。同时,发呆还能提高自我意识和自我觉察能力,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反思自己的“三观”、生活的目标和意义,从而有助于个人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闫俊娟提示,虽然发呆有好处,但也需要注意方式和程度,这些潜在好处并不是所有的发呆都能够带来的。如果发呆过于频繁和强烈,反而导致思维变得迟钝,影响我们的工作和学习效率;浪费时间、影响社交,导致更多的焦虑和担心等。
那么,如何让发呆更有效呢?不妨试试以下小技巧。
1、找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发呆可以让你更加关注周围的环境,感受自然和生命的美丽。比如,郁郁葱葱的绿色植物、富含深意的人文景观,能帮助你更好地感受生活。
2、放松身体: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姿势,坐着或躺下,放松肌肉,将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缓慢深呼吸,这样可以更专注于自己的思维和感受。
3、沉浸式发呆:发呆需要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尽量不要被打扰。你可以选择在一个相对空闲的时间段进行发呆,不要接电话或回复消息,让自己完全沉浸在发呆中。
4、不要刻意想什么:发呆不是在想事情,而是让思维放空,随意游荡,让意识处于一种自由的状态,不要刻意去想什么。
5、设置时间:为了避免过度发呆带来的不良后果,发呆也要有限制。比如,适当的时间限制,每次10分钟或20分钟。让自己在规定时间内发呆,然后回到现实生活中,以一种更加积极的状态投入学习和工作中。
总之,发呆是我们大脑的一种自然现象,适度的、有效的使用发呆可以让身心更健康。(记者 吴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