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别春光!今日迎来立夏节气

News我发喽|来源:北部湾在线综合2023-05-06 10:39:51|网络编辑:刘婷

今天(5月6日),我国进入立夏节气,这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意味着春日将尽、夏日初长。

哪天立夏,是咋定的?

连续三年在5月5日迎来立夏后,今年会在5月6日迎来立夏。天文科普专家表示,6日立夏比较少见,21世纪这100年里仅有9次。

\

21世纪这100年的天文年历显示,立夏在5月5日的年份有83次,在5月6日的年份有9次,在5月4日的年份有8次。其中,6日立夏的年份全部集中在2001年至2031年这31年里,也就是说,从2032年至2100年这69年里都不会有5月6日立夏的情况出现。

很多人会发现,每一个节气都会精确到几时几分且年年不同,即使是同一个节气也是如此。以2020年、2021年和2022年这三年的立夏为例,虽然都是在5月5日,但具体的交节时刻却都不同,分别在5日的8时51分、14时47分和20时26分。“这是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速度并非匀速等原因造成的结果。”杨婧解释说。

作为我国唯一的专门研究历书天文和编算年历的机构,紫金山天文台根据相应的历算方法每年编算次年的农历日历,其中就包括节气时刻,时间均精确到分钟,作为标准在每年出版的《中国天文年历》中正式发表,并以《日历资料》的形式对外发布。按照紫金山天文台发布的权威年历,今年立夏的准确时间为5月6日2时19分。

全国初夏地图出炉 看哪里夏日已至

中国天气网统计1991年至2020年气象数据发现,立夏节气期间,夏季版图扩张确实十分迅速。立夏前,我国春季范围达到鼎盛,除海南、广东、广西、江西中南部、湖南南部、福建等地入夏外,其余大部分地区仍是春季。进入立夏节气,春的范围缩减,蛰伏已久的夏开始大举向北推进,夏天的脚步从华南、江南中部等地一路北进,越过长江,最北能抵达华北中部地区。

\

大城市中,长沙、武汉、南京、合肥、郑州、济南、石家庄、天津、北京等地往往在立夏时节入夏,而更北的呼和浩特、兰州、沈阳、哈尔滨等地要到6月才陆续进入真正的夏天。

夏天来了 起居、饮食、运动有讲究

▪夜卧早起,避风寒勿贪凉

进入立夏以后,日出早而日落晚,白昼的时间长,起居最好能顺应自然规律。适当推迟睡眠时间,提前起床,有利于让人体阳气外发,阴气内伏。

夏季气温较高,若日常过于贪凉贪风,很容易受到风寒湿邪的侵袭。所以需要特别注意,夏季不要穿衣过薄,室内空调温度不要过低,在睡眠时勿袒胸露腹。乘凉最好选择洁净空敞、自然清凉的场所,避免在过廊、弄堂等有穿堂贼风之处,以免因感受外邪而生病。尤其是头部、后背等,更容易受外邪侵扰而伤阳,轻则感冒,重则出现一些“风中经络”的症状,如手足麻木、言语謇涩、口眼歪斜等,即现在所说的面瘫、中风等疾病。对于一些体弱多病的老年人,多数有不同程度的血管硬化,容易因气温变化引起血压波动,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发生。

▲立夏节气到 养生要养心(北京卫视)

▪适当减苦、增辛、增酸

夏季具有阳热多而阴气少的特点,气温开始上升,人体感受外界温热之气,津液随汗液、呼吸等丢失,阴虚易生内热,随之带来一些“上火”症状。可以适当食用有清热作用的食物来生津补阴,弥补津液。日常可选择的清热生津之品,如西瓜、乌梅、草莓、番茄、桃子等新鲜瓜果;若在南方恰逢雨季,内热夹湿生于体内,可以再食用一些清热利湿的食品,如黄瓜、荷叶、薏苡仁等。

《千金方》曰:“夏七十二日,省苦增辛,以养肺气。”苦入心辛入肺,过多摄入苦味之物易使心之功能亢盛,心火克肺金,肺受病,多食辛味食物能养肺气,故省苦增辛。根据《本草纲目》和《食疗本草》记载,人参、太子参、苦瓜、百合、菊花、陈皮、佛手、桃仁等属苦味之物;香菜、芥菜、胡椒、洋葱、淡竹叶、生姜、油胡桃、茴香等属辛味之物,适当食用辛味,还可以祛除夏季暑湿之气。夏季火热过盛可使心气涣散而不收,酸味的收敛之性可收敛心气,固肌表以止汗,如柠檬、乌梅、酸枣仁、石榴皮、山楂、橙子、猕猴桃、马齿苋等都属酸性。

▪适度增加,饱满精神

立夏之际,阳热增多,人体的津液更容易通过出汗、呼吸等散失,津亏液少可致“上火”症状出现,如咽干、眼睛红赤干涩、嘴唇干裂、焦虑、大便干燥、小便发黄、失眠等。因此在夏季适合开展一些舒缓的,锻炼耐力、协调性的运动,如八段锦、太极等功法,八段锦整套动作共八式,简单易行、柔和连绵、滑利流畅、有松有紧、动静相兼,可以使气机流畅,骨正筋柔,每天做2~3遍,修身功效显著。

还可以选择瑜伽、游泳等有氧运动。瑜伽可以让全身经络气血畅通,肌肉筋节放松,减轻压力缓解焦虑,从而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对于老年人、身体虚弱的人群、肥胖患者等,快走也是较好的运动方式,不会过于剧烈且对腰膝关节压力较小,选择有花草树荫或者河边快走,温度不会过高且可以在过程中愉悦心情。有氧运动以不少于30分钟为宜,达到微微汗出的程度即可,根据自己身体耐受情况进行调整。

来源:中国天气网、新华社、光明日报

网友评论 [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网站简介 | About BBRTV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专题回顾 | 中文简体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Nam | ภาษาไทย

广西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广西壮族自治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支持指导

广西广播电视台 主办

本网站由北部湾在线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