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生物多样性保护迈出“绿色和谐”步伐

新闻眼|来源:广西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2023-06-04 08:55:00|网络编辑:杨琪玉

广西是我国南方重要生态屏障,生物多样性丰富度居全国第3位。多年来,广西积极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探索绿色发展之路,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八桂大地正成为无数人的“诗和远方”。

广西地处东亚—澳大利西亚全球候鸟迁徙路线上,每年有数以万计的候鸟进入广西停歇和觅食,是重要的候鸟迁徙和越冬停歇地。5月26日,《广西壮族自治区野生动物保护条例》经自治区人大审议通过,将于今年7月1号起实施,《条例》根据国家上位法的规定进行细化补充,专门对候鸟进行保护。自治区林业局副局长邹庆浩:“条例规定了对候鸟保护的措施和重点保护范围,对影响候鸟生息繁衍的行为作出了具体规定。明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生态恢复、渔业资源保护等措施保护候鸟,规定每年3月20日—26日是广西的爱鸟周。

近年来,广西生物多样性保护地方法规与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广西壮族自治区湿地保护条例》《广西壮族自治区红树林资源保护条例》等陆续出台。同时,广西率先出台全国首部灵长类栖息地保护条例,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撑起强大的司法保护伞。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二级高级法官蒋太仁:“全区各级法院着力加强生物栖息空间载体司法保护,在漓江、涠洲岛、崇左白头叶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金钟山黑颈长尾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重点水域、重点区域、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设立环境资源巡回法庭19个,司法守护生态系统和生物繁衍家园。

自然保护地作为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重要形式,是野生动植物物种的最佳庇护所和复壮的繁衍地。今年5月下旬,记者在合浦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看到,工作人员正在用人工增殖的办法对海草床这一典型海洋生态系统进行修复,为儒艮等海洋珍稀动物提供持续稳定的食物来源,促进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合浦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主任张宏科:“今年5月,我们计划移植海草48亩,3万多草块,下半年还计划移植海草700亩。我们将继续开展海草野外移植,扩增野外海草面积,为各类海洋生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

今年4月,科考人员在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岩溶峰丛洼地中发现了一株高度为72.4米的望天树。这既是广西新发现的最高树,也是华南地区已知的最高树,更是迄今中国岩溶地区发现的最高树。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刘演:“在岩溶地区超过50米高的树木十分罕见。广西持续开展的自然保护区生态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避免了人为破坏,这是最重要的原因。

据了解,目前广西共建立了223处自然保护地,较为完善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保护了广西90%以上陆地生态系统类型、44%的红树林湿地、90%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类、82%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种类。自治区生态环境厅二级巡视员李一平:“西南岩溶国家公园已纳入国务院正式批复的《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全国首次实现膝柄木野外回归种植,首次攻克穿山甲子三代(第四代)人工繁育难题;成功开展资源冷杉等珍稀濒危植物的回归,为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与种群恢复积累了宝贵经验。

(记者 黄婉/通讯员 张雷)

网友评论 [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网站简介 | About BBRTV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专题回顾 | 中文简体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Nam | ภาษาไทย

广西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广西壮族自治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支持指导

广西广播电视台 主办

本网站由北部湾在线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