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能源汽车这一轮波澜壮阔的“出海潮”中,各大车企选择了不同的“出海”路径,从产品、技术到价值链各个环节都开始构建海外全产业链的品牌优势。这种有别于过去单一“走出去”的多样化、差异化“出海”路径,显示了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全面崛起。
拥有先发优势和技术积淀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受到欢迎,不仅在于这些产品和技术满足了当地市场需求,更重要的是推动了新能源汽车在当地的普及和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全球绿色低碳转型。
中国车企“扎堆”泰国市场
记者 王腾 曼谷报道
2023年的泰国街头,回归的中国游客和频上头条的中国新能源车,是最具话题性的中国元素。无论是“同框”大皇宫的欧拉好猫,还是现身APEC会场的长城哈弗,抑或是被连夜排队抢购的比亚迪ATTO3,都让曾在燃油车时代“闭眼买丰田”的泰国消费者,有了新的选择与期待。
中国车企涌入泰国市场
“中国汽车制造商对泰国表现出浓厚兴趣,正在‘跑步’进入泰国新能源车市场。”泰国开泰研究中心副总经理凯瓦琳说,2023年中系纯电动汽车市场份额有望从2022年的78%增至85%。
近年来,除了已在泰国汽车市场深耕10年的上汽名爵,长城汽车、比亚迪、哪吒等中国车企也纷纷赴泰开拓市场。据泰国投资促进委员会(BOI)证实,长安汽车将在泰国投资98亿泰铢(约合20亿元人民币)建设新能源汽车工厂,成为中国车企赴泰投资的下一个选手。
中国新能源车企加速“驶入”泰国的背后,主要源于当地电动车扶持政策、产业要素、历史积累与地缘布局三个重要因素。
根据泰国制定的电动车发展目标,到 2030 年电动车将占其汽车总产量的30%。为此,泰国政府实施了电动车补贴计划及税收优惠措施,目前泰国已将纯电动车消费税率从8%降至2%,并根据电动车的类型和型号,提供7万至15万泰铢不等的补贴。与此同时,泰国政府还减免了电动车道路税和进口关税,加快电动车的推广和普及。
自上世纪90年代起,泰国就确立了出口导向型汽车工业发展模式。据长城汽车东盟区域品牌负责人张震介绍,经过多年发展,泰国已成为东南亚区域最大的汽车市场之一,并且拥有较完备的汽车产业链。
另外,泰国地处全球航运的主干道,汽车出口可以通过高效便捷的海运,抵达国外各个市场。张震说:“长城泰国工厂生产的汽车现在服务于整个东盟市场,未来该工厂还将成为长城全球乘用车制造基地,目前我们已尝试将汽车出口至南非、毛里求斯等国。”
据泰国汽车协会数据显示,2022年泰国纯电动车销量达13454辆,同比增长588.5%。而开泰研究中心预计今年泰国纯电动车销量将冲击5万辆关口。
产业链与技术优势明显
在方兴未艾的泰国电动车市场上,中国车企选择了不同的“扎根”路径。据比亚迪方面介绍,比亚迪选择与泰国汽车经销商RêVER Automotive共同开发当地市场,以适应消费者习惯,更快融入本土市场。而长城汽车则更倾向于单兵作战,用稳扎稳打的方式推进企业本土化。
无论采用哪种“起手式”,中国车企都在泰国市场取得了不俗成绩。据长城汽车统计,旗下欧拉好猫车型在泰国开启预售的48小时内,订单超过6000辆;而比亚迪引入泰国的第一款车型ATTO3,则在今年前4个月持续“霸榜”泰国纯电动车销量冠军,累计上牌7285辆。
比亚迪发言人告诉记者,中国新能源车企经过多年积累,已逐步建立了技术“护城河”。如比亚迪已掌握电池、电机、电控全产业链核心技术,而陆续推出的“易四方”“云辇智能车身控制系统”等一系列技术则在行业内具有颠覆性。
与此同时,比亚迪于今年3月在泰国建设了首个海外乘用车工厂,该工厂计划于2024年投产,年产能为15万辆新能源汽车,将帮助比亚迪在技术领先的基础上进一步释放产能,满足泰国及其他东盟国家的消费需求。
在张震看来,“新能源和智能化”是中国车企的两大优势和标签。“我们不仅拥有更新的技术,同时为泰国消费者提供更好的应用体验。”张震说。
长城汽车于2021年正式进入泰国市场,在此之前,泰国乘用车市场上的新能源车型屈指可数。“中国车企在泰国主打新能源产品,不仅让泰国消费者感受到经济性更好,而且为消费者提供更舒适智能的驾乘环境。”张震说,此前泰国市场上的传统燃油车,很多甚至没有配备车联网,而智能化恰恰是中国新能源车的优势。
“在我们的哈弗车型上,你甚至都不需要说打开空调,只要抱怨一句太热了,车机就会主动询问你‘是否需要将空调温度调低?’”张震说,不仅在语音语义识别方面,长城汽车今年推出的“透明服务”也受到很多消费者青睐。当用户保养汽车时,只需要点开长城的App便可以看到车间的直播画面,清楚地了解车辆维修保养的实时状况。
中国汽车的竞争力已经和过去不可同日而语。张震表示,过去我们总说争取弯道超车,现在中国车企经过多年发展,已经站到真正质变的拐点上,而且这个趋势未来将会越发明显。
直面未来挑战试错前行
中国新能源车在泰国取得的销售成绩固然可喜,但对于当下和未来的挑战,也是中国车企“出海”所必经的风浪。
在张震看来,和欧美日韩车企相比,中国新能源车企的全球化尚处于学习阶段。“我们的产品和品牌理念如何与当地文化相融合,我们的人才、文化、供应链如何本地化,对于所有‘出海’的中国车企来讲,都是一个重要的挑战,我们没有其他捷径可走,只有不断试错向前。”
比亚迪发言人告诉记者,在泰国乘用车市场,由于新能源车渗透率不高,加之当地电力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导致泰国消费者对新能源车的接受度有待提升。
截至2022年底,泰国电动车充电桩数量仅900余个,且主要分布在曼谷及中部经济较发达地区。与此同时,部分地区电压不稳定也导致电动车充电功率受限,充电时间延长,进一步制约了电动车主的用车场景。
但对于在泰国的中国车企最大的挑战,或许主要来自西方及日韩车企纷纷发力电动车制造并陆续投放泰国市场所带来的竞争。
据开泰研究中心分析,由于泰国纯电动车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市场参与者数量将持续增加,市场具有高度动态性特征。尽管中系纯电动车现阶段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但当未来其他车企渗透泰国纯电动车市场时,中国车企的卫冕并非易事。
无论是去年正式进入泰国市场的特斯拉,还是掌握泰国汽车产业链、经销商渠道、上下游零件供应商的日本车企,都将考验中国车企在泰国纯电动车市场的领跑优势。
“这两年,我们在泰国的发展,更像是中国汽车品牌全球化的一个缩影。”张震说,中国车企想通过不一样的新能源定位,差异化的营销方式,让国外消费者了解中国品牌、看见中国技术、体验中国智能。
中国新能源车走俏中亚
记者 张京品 蔡国栋 雷肖霄 综合报道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近年来发展迅猛,逐步成为中国制造的一张新名片,受到海外消费者认可。
前不久,商务部欧亚司有关负责人介绍说,2023年一季度,中国对中亚国家汽车出口额5亿美元,同比增长121%,尤其是中国新能源车,受到中亚民众的青睐。
得益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产业链发展,地处中国西部的陕西省西安市,近年来也随之迅速发展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赛道上的“后起之秀”。
数据显示,2022年西安市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101.55万辆,同比增长277.5%,占全国份额的14.1%,超越上海的99万辆,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第一城。
为满足陕西本地车企的汽车出口需求,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与西安自贸港建设运营有限公司、中铁特货西安分公司携手合作,组织制定专项运输方案,采取商品车铁路运输专用车专列形式进行出口运输。
记者从西安海关了解到,2023年1至4月,陕西与中亚贸易继续保持高速增长,进出口值达到10.5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78.4%,其中电动汽车出口1.3亿元,增长125倍。
2023年4月26日,在西安国际港务区,伴随着汽笛长鸣,中欧班列“一带一路”十周年长安号西安—中亚专列顺利发车,专列运载260多辆在西安制造的比亚迪新能源汽车整车前往乌兹别克斯坦。
据介绍,截至5月16日,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今年累计开行汽车出口专列33列,平均每月6列,已实现常态化运输,中亚消费者可以更快更便捷地购买到中国新能源汽车。
如今,行走在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的街头,经常能看到中国产的新能源大巴和新能源汽车。塔什干市民扎法尔·哈力洛夫说,中国新能源大巴质量上乘,行驶安全,车内还配备了空调和残疾人设施。“我更喜欢电动车,没有异味,更加稳定快捷舒适。”
据乌兹别克斯坦国家统计委员会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乌兹别克斯坦共进口1668 辆电动汽车,较去年同期同比增长268%,其中从中国进口1444辆电动汽车,占进口总量86.6%。
乌兹别克斯坦新闻与大众传媒大学教授图尔苏纳利·库兹耶夫表示,乌兹别克斯坦是中亚地区人口最多的国家,加强与中国新能源车企合作,有助于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和推广,促进绿色低碳转型,进一步推动中亚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
汽车产业正成为中国与中亚国家合作的重要领域。前不久,宇通集团旗下的宇通国际与哈萨克斯坦卡斯杰赫纳公司签订了“关于共同成立哈萨克斯坦-中国汽车工业技术和工程人员培训中心”的协议,与哈萨克斯坦的合作伙伴共同开展汽车产业人才培养,加强双方在发展哈萨克斯坦汽车工业方面的合作及经验交流。
记者了解到,早在2020年,100辆宇通纯电动客车就已出口到哈萨克斯坦。截至目前,这批行驶里程超20万公里的纯电动客车,已成功完成哈萨克斯坦-27℃极寒环境下的320公里极限续航挑战。
宇通客车海外负责人表示,受益于“一带一路”倡议提供的广阔平台,宇通在哈萨克斯坦的发展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未来宇通将持续深耕哈萨克斯坦市场,为共建绿色“一带一路”作出新贡献。
新能源车企“出海”方式多样化
记者 雷肖霄 西安报道
2023年以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表现亮眼。中国海关总署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至4月,中国出口总值7.67万亿元人民币,较去年同期增长10.6%。其中,在汽车出口增长中,新能源汽车的出口已占乘用车出口量的31%。在新能源汽车的强势拉动下,今年一季度,我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出口国。
交出亮眼成绩单的同时,新能源车企“出海”也在加速。
西安比亚迪有关负责人介绍,2021年5月,比亚迪正式宣布“乘用车出海”计划,将挪威作为开拓海外乘用车业务的首个试点市场。经过不到两年的发展,目前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已进入日本、英国、德国、澳大利亚、巴西等国市场,足迹遍布全球43个国家和地区,新能源乘用车累计出口超6万辆。
海外扩张提速,进一步提升了企业业绩。2022年,比亚迪实现营收4340.6亿元,同比增长96.2%。“从第1辆到第100万辆,我们用了13年;从100万辆到200万辆,我们只用了1年;从200万辆到300万辆,我们仅用了半年。”该负责人说。
随着中国车企加速全球布局,“出海”方式也正在变得多样化,从产品、技术到价值链各环节均具备了一定的品牌竞争力。凭借多年建立起的技术“护城河”,中国车企及其相关企业已开始构建海外全产业链。
伴随新能源汽车出口加速,2022年以来,宁德时代、亿维锂能等动力电池企业也纷纷布局新的海外项目,多布局在电动汽车市场庞大的欧美区域。
新能源汽车在海外的亮眼表现,也引发了海外市场高度关注。德国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MERICS)此前发布报告称,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欧盟正迅速成为中国制造的净消费者,这可能会颠覆中欧之间的汽车贸易格局。
专家建议,新能源车企可积极扩大海外投资,在欧美建厂,直接拉动当地经济增长,解决当地就业,构建更紧密的经贸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