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首届中国(北京)动画周启动仪式暨2023中国电视动画大典在北京开幕。本届动画周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国家广电总局宣传司、北京市广播电视局、西城区委区政府承办,中国动画学会、北京广播电视台等单位协办。本届动画周以“动画+ 在一起更精彩”为主题,开展了电视动画大典、学术交流、创投洽谈、人才培育、展览展示、展播展映、特色活动、成果发布等八大单元活动,搭建了中国影视动画政策发布平台、中国原创动画成果权威发布平台、中国动画业界交流平台“三大平台”,打造了中国原创动画中心、中国动画领军人才中心、中国动画科技创新中心“三个中心”,激发了动画市场活力,丰富了暑期各年龄段群体的精神文化生活,助力中国动画立足本土、走向世界。
植根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
中国动画一路走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创意灵感和丰富的文化滋养。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的中国动画学派坚持探索民族创作之路,推出了《小蝌蚪找妈妈》《骄傲的将军》《大闹天宫》等一大批富有鲜明中华民族特色的动画作品,这些作品凭借独特的东方意蕴和超乎寻常的表现力,塑造一系列令人难忘的经典形象。
迈入新时代,中国动画人在继承中创新,持续探索将民族气质和时代精神紧密结合的新路径新方法,陆续推出了《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雄师少年》等一大批令观众交口称赞的作品。今年年初,《中国奇谭》以其浓郁的中国美学风格和中国哲学思想内核打动了广大观众;正在热映的《长安三万里》则让观众在水墨意境与光影技术融合中,感受中华诗词文化的灿烂辉煌。这些作品是近年来优秀传统文化热潮涌动的一个缩影,更是中国动画坚持守正创新与时代化的经验表达。
在本届动画周上,还举行了“传承传统文化与推进文化创新”“担负文化使命的中国动画”等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学术交流活动,多视角、深层次探讨回应如何赓续中华历史文脉、推动守正创新的重要时代课题。
在百年历史中传承创新共赴未来
在首届中国(北京)动画周的启动仪式上,组委会特别播放了《国派风华》,以展示中国百年动画前进历程,讲述了一代代动画人坚守民族风格,在传承与创新中探寻大众审美,丰富艺术风格。技术赋能的表现形式、多样的题材选择正在与创作者的想象力充分融合,成为中国动画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方式。
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动作捕捉等关键技术的支持下,动画可以放大物象细节,给观众带来更丰富的视觉享受。《深海》中,数字水墨技术的创新表达令观众耳目一新;动画短片《秋实》中,观众甚至可以看到蝈蝈从枝头一跃而下时枝头的微微颤动。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常务副主席司马红介绍:“动画技术的创新让设计者的想象力和表现力得到巨大释放,让动画形象栩栩如生,动作流畅自然,再复杂的场景也变得容易。”
除了技术层面的表现手法,近年来动画作品题材选择也愈加丰富,不仅有中国神话传说和历史人物故事,还出现了与中国功夫、中国饮食、文物非遗等巧妙结合的作品。如《小凉帽》《孟子学堂》《小鲁班》等,都生动表明当代中国动画在探寻大众审美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利用多重表达方式、多样题材内容,为观众奉献了更加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
全民互动参与让动画创作活力满满
7月22日,尽管北京大雨滂沱,却仍然阻挡不了喜欢动画的孩子们热情的脚步,他们纷纷走进北京展览馆,打卡中国(北京)动画周,寻找喜爱的动画主角玩偶,与他们互动合照。哪吒、百变马丁等经典动画IP齐聚一堂;热门动画IP展区、展演舞台等区域全方位呈现动画作品的“台前与幕后”;元宇宙空间的互动体验,将科技和动画巧妙结合,打造了“动画+”的沉浸式体验场景。人们不仅可以和最熟悉的动画伙伴体验最有趣的互动游戏,还能近距离和动画人现场交流,沉浸式进入奇趣动画世界,在动画中唤起精彩童年。
除了面向动画迷的活动外,首届中国(北京)动画周还特别策划举办“1+5”的学术交流大会,聚焦人才、创作、产业、科技、投资等重要议题的5大板块。在这些论坛活动中,国内外顶尖动画人、动画播出机构、动画产业代表与知名动画学者共聚一堂,将在交流与探讨中碰撞出中国动画发展的新火花。北京广播电视台党组书记、台长余俊生表示,中国动画以新的创作语言反映时代脉动、以新的视听体验回应观众需求,并将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担负起更高的文化使命、展现出更强的创新活力。
据统计,动画周主体活动期间,组织活动近百场,公众开放日参观达3万人次;精选20部动画影片于5家电影院展映50场次;24部动画剧集于北京广播电视台卡酷少儿等全国少儿频道及“北京时间”大小屏同步展播,播出覆盖人群近11亿,打造了一场热烈欢快、全民参与的动画盛宴。
(本报记者 牛梦笛 本报通讯员 孙小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