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谢增英——在马来西亚做华文编辑

马来西亚|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23-08-07 17:40:28|网络编辑:黄业钦

  马来西亚华人谢增英从小接受华文教育,致力于华文教科书的研究。她是作家、学者,也是一名从业20多年的华文编辑。

  “通往祖灵的护照”

  谢增英出生在马来西亚,从小接受华文教育,小学时所有科目都用中文学习。“当时觉得中文尤其是古诗词特别美。”谢增英说。她的老师会把古诗词编成歌曲教大家吟唱,方便大家记忆。杜甫的《春望》是她最喜爱的一首古诗,“寥寥几笔就写出了忧国思家的情感。”

  她从小喜欢阅读写作,小学时就开始在《青苗周刊》发表文章。至今,她还记得文章第一次发表时的兴奋心情。“稿费很少,但特别开心。学校老师还在周会上表扬我,鼓励喜欢写作文的同学像我一样去尝试。”谢增英说。

  进入中学后,公办学校不再开设华文班,但谢增英对华文学习的兴趣不减。她和16位同学一起向校方申请,每周末到专门的华文学校学习。大学她也选择了中文专业,并在拉曼大学取得了博士学位。

  谢增英对华文写作的热爱持续至今。在马来西亚嘉应散文奖获奖作品《通往祖灵的护照》中,她讲述了自己成长过程中,对潮州方言从亲近到疏远、再到亲密的变化。她在南开大学访学时,讲师教她用潮州方言念唐诗的经历让她认识到,潮州方言是语言的“活化石”。“方言代代相传,是一个族群和文化的脐带,是母亲的语言,更是通往祖灵的护照。”她写道。

  “一代人的回忆”

  谢增英所在的马来亚文化事业有限公司是一家历史较长的教育出版社,主要出版马来西亚华文小学的教材教辅。在博士导师建议下,她梳理了马来西亚华文教科书的历史,重点阐述了二战后到马来西亚独立前的教科书的特点。

  “二战后,华文课本多数从中国购买。对许多华人来说,南洋虽是第二故乡,但他们始终期盼能回到祖(籍)国。他们希望子女能通过华文教育了解中华文化。为满足他们的需求,小学华文课本中有很多内容涉及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名人故事。”谢增英说。

  谢增英曾专程到新加坡国家图书馆寻找资料,还从收旧物的人手里购买了不少旧书。谢增英说,看着旧书上前人留下的字迹,“我常常会想,他们上课时的情景是怎样的。”

  为了寻找老课本,谢增英拜访过不少老人。听说她在做华文课本研究,老人们都热情地让她拿走自己的老课本,有一位老人还背诵了一段课文给她听。“那位老人的朗诵,就像述说一个过去的故事。他让我体会到,在物质匮乏、缺少娱乐的年代,课本是多么珍贵。这些老课本已经成为一代人的回忆。”谢增英说。

  “推出更多大家看得明白的书”

  谢增英目前在马来亚文化事业公司的子公司大树出版社负责编辑工作。谈起做编辑和写文章的区别,谢增英说:“做编辑是完成别人的梦想。看着作者们慢慢成长,和自己写文章是完全不同的快乐。”

  谢增英一直希望能“推出更多大家看得明白的书”。有一次,她和同事在百货大厦做新书推介,一名在餐厅打工、十八九岁的男生连续三天来他们的展位看书。到第三天,他买下了那本书。他说自己很想看书,但苦于找不到自己看得明白的书。这给了谢增英很大冲击。“我们总说,现在阅读氛围不浓,其实原因或许在于大家找不到适合阅读的书。”她说。

  谢增英觉得,医学科普书通常过于艰涩,所以鼓励新人作家颖慧医生创作了《缺乏医学常识,真可怕》一书。书中回答了“药物能否和果汁一起服用”“为什么儿童要打预防针”等60个医学常识问题。她高兴地说,在仓库工作的同事都评价这本书很有用。

  谢增英还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儿童文学经典书系·马来西亚卷》的编辑。在编辑和阅读全系列书目的过程中,她发现,每个国家的儿童文学都有不同侧重点。“‘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丝路书香出版工程’不仅促进了中国与马来西亚之间的文化交流,也让我们对沿线国家有了更多了解。”她说。(睿加 冷子纯)

网友评论 [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网站简介 | About BBRTV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专题回顾 | 中文简体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Nam | ภาษาไทย

广西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广西壮族自治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支持指导

广西广播电视台 主办

本网站由北部湾在线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