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湿未消易发温燥 健脾养肺双管齐下

健康|来源:南宁晚报2023-08-31 09:40:55|网络编辑:夏汝

■记者 叶祯

  这两天,阵阵凉风让人感觉到了一丝秋意。三伏天出伏后,全年最热的一段时间已过去。广西民族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陈静静提醒,秋分前的这段时间,是一年中气温波动最大、最频繁的时间,民间也有“出伏不补,秋冬受苦”的说法,市民应该从多方面入手才能治未病。

  燥邪伤肺 凉意显现暑湿未消

  从出伏(8月20日)到秋分(9月23日)这段时间,是一年中气温波动最大、最频繁的时间,对于心血管等多个器官也是考验。

  陈静静介绍,过了处暑,早晚天气开始有一些凉意。“虽然进入秋季时间,凉意慢慢显现,但暑湿并未完全消退。这个时候易发温燥。特别是老年人、儿童等抵抗力偏弱的人群,容易患外感。”

  在中医五行学说中,秋季属金,肺属金行。秋天气候干燥,燥为秋季之主气,易伤人津液和侵袭肺脏,故多燥病。燥邪又有温燥与凉燥之分,其中温燥较常见。外燥一般从口鼻、肌表侵袭人体,而肺脏外合皮毛,开窍于鼻,又属娇脏,喜润而恶燥,故燥邪易伤肺。

  “温燥犯肺,多致肺津损伤,常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咽干鼻燥、干咳少痰、口渴舌干等症状。凉燥则多发生在深秋气候寒冷之时,凉燥犯肺则可见发热恶寒、头痛、无汗、鼻塞、咽干唇燥、咳嗽痰稀、苔白少津等症状。”陈静静说,有些人会出现小便偏黄或少、大便干结等症状,这些症状与秋季气候有着很大的关系。

  市民梁阿姨这几天总有全身发痒的感觉,涂抹药膏后痒感仍未能消除。陈静静提醒,肺主皮毛,喜润恶燥,老人在秋季不仅容易干咳,皮肤也可能因干燥或皮肤微循环变差而瘙痒,所以这段时间要注意给皮肤保湿。特别需要提醒的是,肺部有疾病、鼻炎患者,以及抵抗力较低的孩童,更要注意身体的变化。

  健脾养肺 食疗按摩双管齐下

  那么,出伏后市民该如何养生呢?陈静静认为,首先是以食养肺。《黄帝内经》提到“燥气先伤上焦华盖”,因肺最易受损,所以要及时润肺。处暑刚过,此时暑湿尚存,注意少吃寒凉食物,避免生湿。可使用山楂、麦芽、莱菔子消食,陈皮、藿香、砂仁祛湿。润燥宜凉润,食疗可选玉竹麦冬汤、莲藕排骨汤、莲子银耳羹等。

  其次是以动养肺。健肺养肺,可按揉肺俞穴,穴位在背部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用拇指指腹揉按,或双手搓热并握成空心拳,轻轻叩击肺俞穴50~100下。

  中医认为“脾土生肺金”,肺的功能有赖于脾后天运化水谷精微,如脾虚,运化不利,则导致肺失宣降,易出现咳嗽、咳痰等症状,因此要重视健脾。食材搭配可用山药、杏仁、芡实、白扁豆。

  秋季干燥,平时除了多喝白开水,补充人体所需水分,还可以喝点茶,如荷叶茶、玫瑰花茶等,有理气生津、平稳血压、舒肝解郁的功效。

  赶走“悲秋” 心情舒畅“常笑宣肺”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自古以来,很多文人墨客写了不少悲秋的诗词。陈静静介绍,肺主气,司呼吸,通于秋气,在志为悲,所以容易出现“悲秋”的情绪。这个时候,可以参加一些轻松休闲的娱乐活动,“常笑宣肺”。不过也要把握好度,顾护好情志,避免过喜伤心。

  老年人应保持内心宁静、心情舒畅,切忌情绪大起大落,避免紧张、焦虑、恼怒等不良情绪的刺激。有时心神消耗的气血,比身体劳作时消耗的更多,切记不要让自己的心思太辛苦。遇伤感事则主动排解,以避肃杀之气。

  平时可积极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培养一些兴趣爱好,多交几个朋友,参加一些体育锻炼,如散步、登山、游泳、慢跑等,借此消解忧郁、惆怅等不良情绪。如条件允许,可以外出旅游,怡情舒心。其中,登山活动有益于人体的呼吸和血液循环,增强心脏收缩力和肺活量,也能很好地改善消极沮丧的情绪。

  陈静静提醒,老年人、慢性病患者适当参加一些保健操、太极拳、五禽戏的锻炼,可增强体质。

  缓解秋乏 早睡早起强身健体

  出伏后易“秋乏”,为了缓解秋乏,需早睡早起,较之夏季增加1个小时左右的睡眠,或通过午睡的形式增加睡眠。一般晚上10:30就应该上床睡觉。

  秋季昼夜温差增大,人体血管在低温下收缩,血流减慢,容易导致心脑供血不足或血压不稳,诱发头痛、头晕、中风、胸痛等心脑血管疾病。虽然平时常说“春捂秋冻”,但对于中老年人,特别是老年人,早晚最好加一件长袖。这样温差对于身体的刺激要小一些,心血管疾病风险也小一些。

  早晚穿衣也有技巧。一定要护好脖子、后背、脚部等血管较丰富的部位,特别是颈部,秋凉的刺激会促使血管收缩,有可能增加心脑血管的风险。

  家中保持通风透气也很重要。出伏以后,气温逐渐下降,雨水逐渐增多,霉菌容易孳生。在天气晴朗时,可以把衣物挂在太阳下或是通风干燥处晾晒,以减少衣物上的水分。

  ■秋季养生误区

  ◎不能虚实不分

  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症患者不宜用补药。虚症又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对症服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适得其反,会伤害身体。保健养生虽然不像治病那样严格区别,但根据体质可分为偏寒、偏热两大类。若不辨寒热妄投药膳,容易导致“火上加油”。

  ◎不能多多益善

  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有害。认为“多吃补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是不科学的。

  ◎不能凡补必肉

  动物性食物无疑是补品中的良剂,有较高的营养,且美味可口。但肉类不易消化吸收,若久服多服,对胃肠功能已减退的老年人来说,常常不堪重负。

  ◎不能以药代食

  药补不如食补,重药物轻食物是不科学的。殊不知,许多食物也是有治疗作用的药物。如多吃芹菜可治疗高血压;多吃萝卜可健胃消食,顺气宽胸,化痰止咳;多吃山药能补脾胃。

  ◎不能越贵越补

  凡食疗均有一定的对象和适应证,故应根据需要来确定药膳。“缺什么,补什么”,切勿凭贵贱来分高低。尤其是老年群体,更应以实用和价格低廉为滋补原则。

  指导专家

  陈静静  广西民族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兼教学主任,副主任医师。广西中西医学会第二届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委员、广西中西医学会第七届理事、崇左市中医药学会第一届常务理事。毕业于广西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从事临床工作近20年,擅长使用中西医结合针对心脑血管疾病开展脑心同治、脾胃病调理、老年病调控等治疗。

网友评论 [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网站简介 | About BBRTV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专题回顾 | 中文简体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Nam | ภาษาไทย

广西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广西壮族自治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支持指导

广西广播电视台 主办

本网站由北部湾在线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