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尹倩芸
距离中国提出“双碳”目标已过去三年时间,这一目标对中国经济发展有何影响?未来相关政策又该如何改善优化?
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近日在北京接受中新社专访时称,“双碳”目标促使中国绿色产业依托体制优势在短时间内走到了引领全球的位置,其在经济上带动的产业发展成为亮点,对GDP、就业、出口都作出许多贡献。
邹骥认为,自“双碳”目标提出后,中国的全民“双碳”意识、企业“双碳”行动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各行各业为了自身发展都在考虑,怎么为实现“双碳”作贡献,怎么在此过程中寻找机会。“这些行动使得我们的低碳产业在三年中得到迅速发展,特别是风光产业等能源转型挑大梁的产业。”
今年以来,中国以电动载人汽车、太阳能电池、锂电池为代表的“新三样”出口表现异军突起。同时,美欧等发达经济体也相继推出一系列绿色产业政策,在以新能源、电动汽车、电池为代表的绿色产业上“加码下注”。
在邹骥看来,当前中国最具潜力的绿色低碳领域有三大类。一是能源转型,包括风光水电产业、储能产业、长途输电产业等。风光水电互补可帮助解决用电的间歇性问题,储能技术可提升用电灵活性,特高压直流长途输电也仍有巨大投资空间。
二是低碳城镇化技术,其中较为核心的是“光储直柔”技术。在邹骥看来,未来的房子不仅仅是房子,还可以利用光储直柔技术成为能源的产消者,利用光伏太阳能发直流电,搭配建筑储热储冷负荷调节、电动车充放电、储能等系统和直流微网技术等满足建筑自身用电需求,并且可以和周边负荷互济。
他表示,据估算,中国城乡建筑屋顶可安装屋顶光伏28亿千瓦,开发潜力超过规划光伏安装量的一半,其中农村屋顶光伏潜力巨大,利用其屋顶和周边空地可安装20亿千瓦的光伏,年发电2.5万亿千瓦时。
三是数字化技术。邹骥表示,不同数字化技术应用场景很多,数字化技术与工业部门相结合,减排量会非常可观,同时提升产品质量、降低废品率,使整个生产质量有较大提高。
他进一步指出,还有很多创新的化工技术也会对行业带来改变,如绿电制氢、水煤法制氢等,“这些都足以证明我们的新增长故事、新产业诞生”。
发展上述产业和技术的同时,如何发挥其经济带动作用?邹骥认为,一方面国家要有大目标,给企业和研发者指明主攻方向,给定长期预期。
另一方面,要做到激励相容,配合相适应经济激励手段形成利益机制。“换言之,绿色低碳产业里的投资有足够回报率,随着规模经济效应(释放),大量投资者就会投入低碳化转型,这一点至关重要。”
中国已出台一系列措施推动“双碳”工作,构建完成“1+N”政策体系。邹骥称,“1+N”政策文件明确了方向、框架及重点,但基于新的需求和问题出现,也会呈现一个动态过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对中国的“双碳”工作起到长期指引和指导作用。
“政策还在路上。”邹骥直言,“1+N”政策体系搭建了良好的四梁八柱框架基础,但实践还在往前走,市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政策要跟上去做配合,有进一步提升空间。他认为,未来很多政策要从原则性的指导内容走向更具体、更有深度实践案例支撑的内容,这会更有针对性,更精准、更定量。从这个角度看,今后政策还会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