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五个更大”重要要求特别报道】
守好祖国“南大门” 广西牢记嘱托勇担使命在维护国家安全上作出更大贡献
党的二十大以来,广西各级各地坚决扛起维护边境安全稳定的政治责任,坚持“党建引领、网格管理、五治融合、共建共治”理念,持续推动更高水平平安广西、法治广西建设,努力在维护国家安全上作出更大贡献。
尖峰岭哨所,位于防城港市防城区峒中镇。在哨所管辖的25公里边境线上,哨兵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沿着崎岖山路,固守着边疆。今年1月,闭正法从老哨长陆兰军手中接过哨长职责,开始和大坑村护边队一起,巡查边境界碑:“要履行好国防哨兵的神圣职责,传承哨所的优良传统。”
大坑村村支书韦建荣:“村民看到他们过来,都觉得很有安全感,我们一定会全力配合哨所稳边固边,把我们的家守护好。”
记者从广西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了解到,广西边检总站聚焦边境管控形势任务,建立“边境管理支队主督、边境管理大队主战、边境派出所主防、边境检查站主查”管控模式,对边境全天候、全时段巡逻值守。
近年来,广西以党建“绣花针”穿起基层治理“千条线”,推动党的领导延伸至基层社会治理各领域、各环节。
德福社区是百色市德保县最大的易地搬迁安置点,这里居住着来自全县12个乡镇180个行政村的2311户10000多名搬迁群众。德福社区不断探索创建“六级包保”网格工作责任制,把党建、乡村振兴、社区管理等问题纳入网格化管理,引导群众“入网进格”管事议事,破解基层治理管事难、办事难、理事难等“三大难题”。德福社区党委书记韦佳奇:“只要居民群众发现了一些生活上的难题,我们会分类处理,派出专门的网格人员进行上门处理,把服务居民群众落实到了最实处。”
广西以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为导向,着力在建好基础制度、管好基础要素、抓好基础环节上下足“绣花功”,推动制定修订地方性法规、规章7件,颁布施行了全国首部米粉产业发展地方性法规;出台《平安广西建设“十四五”规划》,健全完善“党建+网格+大数据”的基层治理模式,市、县、乡、村四级建成综治中心1.67万个,科学划分网格11.32万个,配备网格员近19万名,处理网格事项58万件,“微治理”释放出大能量。自治区党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全桂寿:“今年1—7月,通过政法机关跨部门大数据办案平台办理刑事案件8902起;13个中央重点支持‘雪亮工程’城市项目全部通过国家验收,新增接入智能感知前端5.9万路、社会公共视频资源26.8万路,基层治理信息化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广西因地制宜,坚持将法治文化建设与民族团结、传统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深度融合,用文化力量滋养各族群众法治素养,推动全社会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马山县将熟悉少数民族语言的干部组成“红石榴”双语普法志愿小分队,用群众听得懂的民族语言进行普法;贺州市司法局在八步区32个民族群众聚居村设立民族法治事务调解室,由少数民族“法律明白人”参与民族法治事务调解,助力高效化解各民族聚居区矛盾纠纷。自治区党委政法委基层社会治理指导处处长黄河:“着眼于提升边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创新构建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五治融合’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完善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合力管边治边机制,扎实推进综治中心实体化、网格队伍专职化、工作职责清单化、治理手段信息化等‘四化’建设,在维护国家安全、调处矛盾纠纷、预防打击犯罪、保障公共安全等方面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今年以来全区人民群众安全感一直保持在98.5%左右。”
广西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区,在这样的多民族聚居区,民族团结就是社会和谐和边疆稳定的根本,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安居乐业的基石,维护民族团结就是维护各族人民的共同福祉。自治区党委统战部副部长(兼),自治区民宗委党组书记、主任李振林表示,广西始终坚定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制定实施4项自治区、6项设区市地方性民族法规、12项自治县自治条例和27项单行条例,出台67件涉及民族事务的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各族群众利益得到依法保障。李振林:“坚决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风险隐患,守好祖国‘南大门’。多年来,全区未发生因处理涉及民族矛盾纠纷不当而引起的群体性事件,牢牢守住了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记者 范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