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是一个包容的城市,无论你来自哪里,是什么民族,大家相处得其乐融融。”来自吉林的“候鸟老人”孙素红,来北海旅居已有6年,热爱骑自行车的她在北海找到一群骑友,每天骑行数十公里,“北海是我们养老的天堂,在这里过得很充实!”
近年来,北海秉承“来到北海就是北海人”的理念,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始发港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该市突出旅游城市特色,打造“民族团结+文旅融合”示范品牌,建设各民族文化互鉴交融的新基地、新载体,让各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今年,北海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
文物“活”,唤醒同根同源民族记忆
“起源于北方游牧民族的扁壶,为何出现在岭南的墓葬中?因为当时大批中原人迁居岭南,扁壶才传到合浦,扁壶上錾刻骆越民族特有的纹饰,也反映了南北文化的交融。”近日,在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讲解员王冬琳声情并茂地向访客介绍,该博物馆藏有5000多件文物,青铜器、陶器文物主要反映汉代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的融合,而波斯陶壶等海丝文物,也是两千多年前中华民族与国外各民族交流的见证。
文物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也是树牢中华民族历史观的鲜活教材。唤醒民族记忆,要让文物“活”起来。
一方面,北海加强海上丝绸之路文脉保护,立法出台《北海市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条例》,2017年以来共投入2.6亿元,对相关重点遗址和文物进行系统性发掘保护和研究利用,让北海“丝路古港”城市符号愈加明亮。
另一方面,北海拉近文物与人们的距离,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等国内权威学术机构合作,举办多次学术研讨会和海上丝绸之路文物联展,打造30多家“小而精”特色博物馆,推出线上博物馆。
作为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活用文物资源,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学校、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进乡镇“五进”活动。发布“从汉墓出土文物看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系列短视频,设计文创产品,以有形、有感、有效的方式,讲述合浦千年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引导市民游客真切感受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渊源。6年来,该博物馆吸引超过100万人次前来参观。
历史“活”,打造景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带
近日,首届学青会圣火采集仪式在海丝首港景区举行,圣火首次采集于古船之上。这个将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活化”的景区再度被万众聚焦。
该景区总投资39亿元,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已成为游客到北海旅游的“网红”打卡地。在这里,游客仿佛穿越历史长河,置身于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的繁荣盛景当中:舟楫往来,商贾云集,身着汉代服饰和各国异域服饰的行人摩肩接踵。
景区开设海丝音乐课堂、文物奇妙之旅等研学课程,打造各族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交流平台和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自2021年运营以来,累计接待各族游客、青少年研学团60多万人次。
历史是民族的根。北海市委统战部副部长、民宗侨务局局长陈智贤介绍,北海多维度深挖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海上丝绸之路遗址公园、合浦汉文化博物馆、海丝首港等汉代文化景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带。拍摄纪录片《国宝档案——大汉合浦郡》、大型历史电视剧《沧海丝路》,按照历史发展脉络,立体展现了秦汉、明清以及现代不同时期的海港风貌,细致生动讲好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故事,让广大游客充分领略中华民族伟大历史的魅力,感受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精神活力。
此外,北海在银滩、金海湾红树林、涠洲岛等各大景区景点,融入民族团结进步元素,打造特色景观,营造民族团结进步浓厚氛围。
人文“活”,促进各族同胞互嵌融居
北海是中国最美的海滨城市之一。近年来,每年冬季有无数“候鸟人”南飞到北海过冬。
为帮助“候鸟人”了解北海、爱上北海,北海市旅居者联合会于2017年成立。该联合会现有1万多名会员,包括壮、汉、苗、满、白、蒙古、维吾尔等20多个民族。会长樊国仁介绍,联合会以文化交流为纽带,通过“融机制、融平台、融文化”的方式,帮助全国各地旅居者融入北海。
“来到北海就是北海人!”这是北海市委、市政府一直秉承的理念。北海市统战(民宗)部门、旅居者联合会、街道(社区)加强联动协作,组建北海“候鸟”民族团结志愿服务队,向初到北海的“新北海人”提供精神慰藉、社会融入、探访、助老、助教等社会工作服务。
如今,“候鸟人”分布于北海各个街道社区,与本地居民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居模式。不少“候鸟人”还是各领域退休的领导干部、专家、学者、文艺工作者等,他们积极参与社会文体活动,投身社会公益,为城市注入新活力。
“我们实施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引导各族群众在北海互嵌融居,形成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珠城儿女共同描绘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壮美画卷。”陈智贤表示。(记者 覃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