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牢铆在岗位上!来看看一千封感谢信背后的学青会“暖”瞬间

广西新闻|来源:南宁晚报·南宁宝新闻客户端2023-11-11 09:09:00|网络编辑:刘艾

她尽心织好传染病防控网,一个也不能漏;他精心雕刻氛围营造,像铆钉一样牢牢铆在自己的岗位上;他们日巡查最高行进7万多步,用脚步丈量每一个角落……第一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以下简称学青会)目前各项赛事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

作为学青会最大的非竞赛场馆,运动员村是提供服务保障时间最长的场馆之一,共有2200多名工作人员为运动员及随队工作人员倾心服务、保障和运营。运动员村全体工作人员连续作战3个多月,全力打造学青会运动员“南宁温馨家园”,确保“零事故、零差错、零投诉”。

\

运动员村志愿者。记者 黄敬敏 摄

学青会运动员村村委会执行副村长、值班村长韦义勇告诉记者,10月18日运动员村正式开村以来,至11月8日20:00,共接待来自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842支运动队11890名运动员及随队工作人员,村内电瓶车交通接驳累计运行21447车次里程37963.6公里,累计收到感谢信超过1000封。他们留下的一封封感谢信,纸短情长,令这场青春盛会更显“暖”意,更显文明温度。

\

运动员村村委会执行副村长、值班村长韦义勇。记者 黄敬敏 摄

织好传染病防控网 一个也不能漏

疫情防控与医疗卫生服务中心梁夏楠每天早上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运动员村医疗保障团队微信群、每日健康监测报送微信群,认真查看前一晚的运动员、工作人员就诊信息、健康监测信息,对可疑病例进行逐一排查。开村前,社会层面曾经冒出“红眼病”苗头,当时运动员村已有1000多名工作人员入住,梁夏楠走到工作人员住宿楼栋逐层、逐间敲门,20多层楼几百户,面对面进行宣教,结束时已是深夜11时多,敲门的手已经破皮,嗓子也已沙哑……她牵头为运动员村“量身定制”了监测、宣教、疫情处置“即呼即达”机制,编写了《运动员村健康知识宣传手册》,为运动员村平稳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

运动员村村委会疫情防控与医疗卫生服务中心。记者 黄敬敏 摄

精心营造“家” 2个月“徒步”近300公里

“这个造型蛮别致的,咱们在这里拍个照吧!”走进运动员村,随处可见别具特色的打卡点。这些独具匠心的造型背后有何考量?“第一,为运动员提供‘家’的感觉,家的温暖、温馨和服务。运动员一村造型以门为基础,给人一种进了这个‘门’就是这个村的人,有一种回家的感觉。第二,结合广西元素,体强路、庆歌路等出入口以绣球、铜鼓作为设计基础,结合学青会元素进行设计,营造广西特色的氛围。第三,年轻活泼。三号安检口打卡点以年轻活泼为基调,为运动员提供更丰富更多的视觉体验。”运动员村村委会宣传文化中心叶庆告诉记者,运动员村的氛围营造,目的旨在让大家在运动员村里体验一种和运动场不一样的感觉,让大家能够放松、休息、娱乐,更好地恢复状态、恢复体能、恢复心情,不要那么紧张,更轻松去享受比赛。

\

运动员村志愿者之家。记者 黄敬敏 摄

\

运动员村村委会住宿服务中心志愿者。记者 黄敬敏 摄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出差去成都大运村考察的前一天晚上,凌晨4点收工,我坐着睡了大概3个小时,然后出发。”叶庆笑着说道。设计、安装、维护团队大概有80人,几乎每一项工作他都在现场跟到工作结束。他像铆钉一样牢牢地铆在自己的岗位上,面对村领导要求的10月13日前基本完成所有氛围布置工作的时间节点,他主动提出也言出必行地在10月7日前完成了工作。为后续的整改、提前开村的变动赢得了时间。看着一队又一队的运动员排着队拍照打卡,“我能为‘村’里做出贡献,我的加班,熬夜的通宵,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辛苦都是值得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日巡查最高行进7万多步 用脚步丈量每一个角落

身着迷彩服,目不斜视,保持亲切微笑,运动员村村委会物业与维保服务中心覃志杰每天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走。

覃志杰是一名“00后”,今年23岁的他,今年退伍后选择走进了大学继续深造。他的另外一个身份是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大三学生。 他告诉记者,巡逻岗人员在村内日巡查最高行进74600步,11月份平均每天行走45476步。用脚步丈量学青会运动员村的每一个角落,只为默默为本次学青会贡献自己的一份特殊力量。

当清晨的第一抹阳光透进窗户,这支队伍就开始了早交班。运动员村村委会物业与维保服务中心齐昆鹏介绍,运动员村里一抹迷彩绿的巡逻岗人员,有70%是退伍老兵,为确保能响应消防中控室的确警指令在1分钟内响应,3分钟内处置,巡逻岗人员在各自的网格工作区域24小时严阵以待。

\

运动员村巡逻队员。记者 黄敬敏 摄

“维他命”般的热情 住宿服务中心的“小太阳”

“请问,菜鸟驿站在哪里?”“斑马线直走、右转,居民服务中心旁边”……这是运动员村里住宿服务中心的朱珊妮每天说得最多的话。

\

运动员村村委会住宿服务中心朱珊妮。记者 黄敬敏 摄

在记者面前,朱珊妮是个特别爱笑的小女孩,她的工作牌上挂满了收集到的徽章。“这可是我的财富!”她笑着说道。

她的热情活力简直可以用“维他命”来形容。每当运动员路过居民服务中心,都能看到朱珊妮积极主动、热情地打招呼。她乐于助人,技能熟练,在同事因病无法上岗时,她毫不犹豫地延迟下班,协助居民服务中心运营。

一位运动员提到,他们的教练受伤需要一把露营椅子,尽管这不是居民服务中心的借用物品,但朱珊妮还是积极响应,积极协调为运动队提供了帮助。这样的热情服务感染了所有人,使居民服务中心仿佛有了一颗“小太阳”,温暖着每个人。

对于朱珊妮在运动员村的这份工作,她的闺蜜无比羡慕,“天天都可以看到‘黑皮帅哥’!能不能帮忙去要体育明星的签名照?”可是朱珊妮却只能笑着答道:“工作时间不能要签名!要遵守纪律!”

至今,她已经被提名感谢8次,许多运动员表示了对她的感激之情。无论是“非常热情”,还是“像家人一样”,她的服务都让运动员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网友评论 [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网站简介 | About BBRTV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专题回顾 | 中文简体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Nam | ภาษาไทย

广西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广西壮族自治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支持指导

广西广播电视台 主办

本网站由北部湾在线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