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上映的曹保平新片《涉过愤怒的海》,首映当天票房破亿元,连续6天领跑市场。该片虽然远远算不上爆款,但国庆档结束后持续低迷的大盘,终于因此热起来了。
春节档、暑期档等热门档期是一年到头影院最红火的时候,而《涉过愤怒的海》则让市场看到了周末档的潜力。营造和建设好看似“平平无奇”的周末档,对于电影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需要各方从业者的积极参与。
11月25日上映的《涉过愤怒的海》凭借良好口碑成为过去一周票房表现最好的影片。
周末档是市场基础
“春节、暑期、国庆这三个目前国内最大的档期最受重视,只有极少数最重磅的影片能在这三个档期上映;其次是端午、五一、七夕、元旦等小档期;除此之外的日常周末档,就不太受重视,导致上映的重点影片数量较少。”电影行业观察者朱擎天说,只有把每个周末档利用起来,均匀安排影片上映,才有利于市场的整体发展,吸引更多观众观影。
根据灯塔专业版今年10月发布的《2023电影市场与观众调研报告》,截至10月17日,2023年只看一次电影的观众占比52.5%。也就是说,超一半的观众把看电影视为“一次性消费”。“如果一年只看一次电影,他肯定会选最心仪的那一部,肯定会在最热闹的档期去影院,那就是春节或国庆。但这种情况和电影产业的发展有点相悖。”电影产业专家刘嘉直言,中国电影的观影人次和观影频率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讲,就要把周末档做好,不能让观众只在春节、国庆才去影院。相对于热门档期,平常的周末档应该成为基础。“只有每一个周末档都做得有声有色,热门档期才会更好。”
对影院而言,不论热门档期还是周末档,他们都抱以最大期望。“光靠春节、国庆、暑期这几个大档期,影院不可能活下去。我们对周末档还是有很大需求的。”百老汇电影中心经理富伟建说。但他坦言,影院作为电影产业最终端,属于“靠片吃饭”,比较被动,只有当上游有保质保量的影片供给时,影院才能有所作为。
电影定档“瞻前顾后”
今年8月,国家电影局常务副局长毛羽在“中国电影新力量”论坛上表示,大片强片扎堆节假日集中上映的现象仍然存在,档期、排片均衡合理的调控机制还未成熟,市场潜力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必须在周末档的营造和建设上继续下功夫。
长期以来,对那些电影公司重点打造的影片而言,热门档期被认为更可能实现它们的票房诉求。“如果只有几千万或者一两个亿(元)的票房诉求,去哪个档期都能做到。”一位资深电影发行人直言,根据以往的经验,要想获得更高的票房,只能选择热门档期,而一旦大家都这么想,热门档就会“拥堵”,激烈竞争中,就会有影片失利。如果另辟蹊径选择周末档上映,则会面临市场较冷的风险。
该从业者表示,电影定档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瞻前顾后看四周”。档期前后有哪些作品、同档期有哪些竞品、如何根据档期制定宣发策略……都需要经过多方讨论达成共识,才能确定。“出品方、宣发方还有主创都对票房有自己的预期,有一方对档期不同意,也很难办。”
星博达(北京)影院管理连锁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建新认为,现在电影产业上游出品方和下游院线、影院的沟通太少,存在脱节,也造成档期分布不均衡。“比如今年国庆档结束后有一段很长的淡季,排片上存在空档。如果片方能和影院多沟通,一有空档及时补上,无论对影院还是片方都有好处。”他说,片方定档时通常根据同类型作品往年表现来预估,但忽视了市场的变化。“影视公司高管几乎没有一线影院的从业经历,多凭主观判断定档,如果能跟影院方多沟通,在档期选择上会更明智。”
周末档票价可优惠
各个重点档期的形成,是电影市场成熟健全的标志之一。从院线制改革至今,中国电影市场经过多年培育,已经形成了从年头到年尾穿插分布的数个大小热门档期,片方的制片计划、宣发方的营销策略以及影院的淡旺季都受此影响。相比从业者驾轻就熟、观众更为熟悉的热门档,周末档则“略显青涩”,其品牌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全行业上中下游各环节的积极参与,不可能一蹴而就。
“现在国内各发行方已经形成了默契,一般提前一个月甚至三个月定档。大家私下还是有沟通的,会互通信息,互相参考,避免出现档期‘撞车’。”电影市场专家陆遥说,周末档的建设需要片方在制定发行策略时综合多方信息,针对自己的票房预期做出理性选择,而不是一味朝热门档期挤。
周末档实行灵活优惠的电影票价,能吸引更多观众的日常观影。“如果周末档的内容供应跟上来了,又有优惠的票价,可能会激发大家的消费欲望。”刘嘉建议,周末档票房可以定在25元到30元,针对学生、老年人等群体还可推出半价票,培养不同年龄层的观影群体。
刘建新则建议,加强有关档期的大数据研究和分析,为从业者提供有效的参考意见。“目前对电影产业的分析虽然多,但缺乏让上下游都信服的权威信息,也没有形成体系,导致片方、影院在这方面各自为战。”(记者 袁云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