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日子放在歌里过
——广西牢记“国之大者”让人民生活更具品质更有品味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
本报记者
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造福人民是最大的责任。近年来,广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五个更大”重要要求、视察广西“4·27”重要讲话和对广西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突出抓好品质提升,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着力提高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从乡村振兴到民生保障,从优质教育到生命健康,从生态保护到文化润心……眼下的八桂大地,在弱有所扶、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等民生福祉上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民生领域和社会事业短板加快补齐,人民幸福美好生活更具品质更有品味。
乡村振兴步伐加快 田畴沃野日新月异
2021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州县才湾镇毛竹山村视察时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立足特色资源,坚持科技兴农,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如今,毛竹山村已是名副其实的乡村振兴“网红村”。
“感恩感谢总书记,我们今年依靠种植葡萄、办农家乐加上卖农产品,全家稳定收入超过15万元,好日子天天都放在歌里过。”毛竹山村村民罗玲玲说。
12月2日一早,从村口驶入村庄的车辆一辆接一辆,进村游客络绎不绝。村民在村口摆卖销售的红薯干、柿饼、辣椒酱、菌干等农产品很受游客青睐。时近年末,葡萄采收已结束,但通过开办农家乐、售卖农产品等途径,村民们依然能实现稳定增收。
近两年来,毛竹山村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通过不断改善生态、提升人居环境,大力发展葡萄产业和乡村旅游新业态,民生福祉不断增强。今年以来,到毛竹山村的游客超过30万人次;全年该村人均收入预计可达3.8万元。
农村更有看头、农业更有奔头、农民更有盼头——开创新时代壮美广西建设新局面,必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近年来,广西突出抓好乡村振兴,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乡村面貌发生根本性改观,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据统计,今年前三季度,广西脱贫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7.2%,高于全区农民平均增速。截至10月底,全区脱贫人口(含监测对象)务工规模292.67万人,乡村公益性岗位共安置脱贫人口27.45万人,4297家帮扶车间吸纳脱贫人口6.22万人,车间数量和吸纳脱贫人口就业人数排名全国前列……乡村振兴步伐正在加快,广大乡村群众幸福感显著提高。
全力稳就业保就业 民生保障有力有效
就业,民生之本。
12月10日,广西民族大学思源湖校区体育场人头攒动,40多所高校逾1.5万名高校毕业生前来与用人单位“双向奔赴”。当天,2023年全国大中城市巡回招聘广西站暨2024届广西高校毕业生双选会在此举办,400多家用人单位提供了上万个就业岗位。
持续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创业工作,已成为社会关注、群众关切的重大民生热点。此次双选会,是广西始终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突出位置,强化政策支持、服务助力、困难帮扶、权益保障的工作举措之一。
饭碗端得稳,民生之本根基牢。不仅是高校毕业生,近年来,广西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千方百计促进各类群体高质量充分就业。
今年,针对就业困难人员、残疾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的不同诉求,自治区有关部门及时出台促进充分就业增强市场活力12条措施,印发加强企业人力资源服务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若干措施,实施“就业暖心·桂在行动”专项服务活动,推动就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截至今年10月,广西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人数,均已超额完成人社部下达的全年目标任务。
就业是民生之本,社保则是民生之依,直接关系到社会公平和百姓的幸福指数。
以信息手段为支撑,社保部门深入推进社保数字化转型、加速建设数字医保,持续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推动“数智人社”信息系统建设,人社公共服务更加优质便捷——今年以来,广西首次集中统一全区人社15个统筹区的信息系统,实现全区人社“数据大融合,系统大统一,服务大协同”。
跑出智慧医保建设“加速度”,释放医保改革的价值红利——利用全区统一的覆盖区市县乡村五级医保结算网络,广西实现自治区内住院、转院、门诊、门诊慢特病、药店购药异地就医结算全覆盖,实施的自治区内异地就医“免备案”政策,每年可减轻5200多万参保群众就医负担6.6亿元,备受赞誉。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近年来,广西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强化民生保障、优化民生服务,以实绩实效解民忧、惠民生、暖民心。
积极推动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持续完善自然灾害应急工作机制,防灾减灾救灾形势总体平稳。其中,灾害民生综合保险这一改革创新之举,实现了“人身+住房+财产”的综合保障。今年7月,2023年度灾害民生综合保险试点正式落地实施,由自治区级和县级财政投入保费8232万元,为全区14个设区市50个县(含44个国家和自治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试点地区721万户、2037万人提供风险保障。
加快构建覆盖全面、分层分类、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格局,不断提升民生兜底保障水平,稳步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其中,为持续推进儿童福利和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广西在全国率先开通12345热线未成年人保护专线,建成“广西未成年人保护综合服务智慧云平台”;连续两年提高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并建立起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将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纳入价格临时补贴保障范围。
加快完善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扎实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居住需求。今年以来,广西重点聚焦产业园区、教育、医疗等企事业单位外来务工人员、新就业人员住房需求,建立保障性租赁住房储备项目库,印发3个批次保障性租赁住房储备计划,储备房源9.93万套(间)。截至10月底,全区已提前完成今年保障性租赁住房开工任务。
提升教育质量水平 全力保障人民健康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里,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近年来,广西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全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深入推进“双减”工作,提供课后服务义务教育学校比例达到100%,在全国率先实现课后服务信息化管理校校全覆盖。
——加强县域高中结对帮扶,实现全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边境县所有薄弱普通高中对口帮扶全覆盖。
——下达年度项目资助经费推动新一轮广西一流学科项目建设,持续实施广西高校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
特别是今年以来,广西重点聚焦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建设、加强普通高中基础能力建设、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学生资助和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等6个方面,共筹措资金107.15亿元,持续补齐教育资源短板弱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此外,立足区位优势,紧扣开放需求,共建共享资源,广西大力开展面向东盟的职业教育交流合作。据统计,全区已有24所职业学校在国(境)外开展学历教育、职业培训或技术服务,建成28个海外培训基地;面向东盟国家共享专业标准42个、课程标准207个、岗位标准21个、技术标准99个;建设和运行中国―东盟职业教育云平台,成立了中国—东盟金融与财税人才培训中心等9个国家级东盟人才教育培训中心。
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少生病,这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近年来,广西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深入实施健康广西行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医疗需求,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建设区域医疗中心,是国家为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目前,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西医院、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桂林医院、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柳州医院3家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均已挂牌运行,总体运行良好;自治区人民医院防城港医院等4家自治区级区域医疗中心也已于今年年内全部挂牌运行。
与此同时,广西鼓励三级甲等医院到医疗资源薄弱地区开设分院,加快县级医院服务能力提升;安排资金加快补齐县级医院医疗服务和管理能力短板,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医疗服务;大力实施中医药壮瑶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不断推动传承创新发展,老百姓知中医、认中医、用中医日渐成为常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均衡布局优质资源、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各级各部门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老百姓的健康越来越得到可靠保障。
美丽广西加快建设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2月初的绿城南宁,暖意融融。
那考河湿地公园碧波荡漾,草木葱茏。不少市民、游客在此散步、拍照,或用望远镜远观在芦苇丛、矮树林等处栖息的白鹭等多种禽鸟,好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如今,在桂林,漓江蜿蜒、梯田壮观、山水如画,建设世界级旅游城市的步履全面提速;在北海,各种野鸟在红树林上空翩飞,与碧海蓝天相映成景……一地一域的发展,是全局全域的缩影。近年来,广西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始终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加快美丽广西和生态文明强区建设,坚决承担起保护好广西山山水水的历史责任,让良好生态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先后出台《中国共产党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关于厚植生态环境优势推动绿色发展迈出新步伐的决定》等系列文件和举措,就推动绿色发展实现更大进展作出系统部署;统筹推进左右江与漓江流域生态保护和修复、珠江—西江千里绿色生态走廊建设和森林质量提升项目,提升植被水土保持功能,持续提高森林水源涵养功能,保持山水生态的原真性和完整性,积极创建西南岩溶国家公园(广西),打造典型岩溶生态系统示范区……一系列举措陆续落地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广西坚决扛起了保护秀美山水、筑牢南方生态安全屏障的重大责任。
生态环境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广西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保持全国前列。2023年以来,广西在进入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状况排名前30位城市数量上持续领先,其中有9个城市地表水环境质量进入全国前30名,是入围城市数量最多的省份,柳州和桂林位列全国第一和第二。
同时,全区已建成自然保护地223个,生物多样性丰富度居全国第3位;白头叶猴数量增至1400多只,获评“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天更蓝、水更清、海更碧、地更绿,八桂大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也更真切、更深厚、更饱满。
创新文化惠民工程 滋养群众精神生活
日前,第十一届广西基层群众文艺会演在河池市宜州区圆满落幕。“群众创、群众演、群众看、群众乐”,6天时间里,3000多名基层群众携140多个节目登台竞技。
10月底至11月初,2023桂林艺术节成功举办。历时10天,33个剧目、近140场活动,让山水、城市和艺术相融相生、交相辉映,展现出艺术与人民相近相亲。
……
一个个具体而微的生动场景,构成了丰富的时代文化景致,反映了人民群众对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的高度肯定。
文化活动为民办,文化成果民共享。广西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找准核心价值观与群众利益的交汇点,从民族地区实际出发,创新优化文化供给,持续改善文化民生,让更多彩的文化活动、更丰富的文化供给、更贴心的文化服务,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
夯实设施,升级服务——2022年11月,广西博物馆新馆正式开放,1年多来超143万多人次到馆参观,倾听丰富而珍贵的藏品传递八桂大地的历史回声;全区115个公共图书馆、124个文化馆和117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向群众免费开放;累计投入31.24亿元补助建设村级公共服务中心14295个,覆盖率达99.67%。
搭建平台,塑造品牌——全区基层群众文艺会演、广西全民阅读月、广西剧展等品牌活动辐射效应不断提升;“广西全民艺术普及月”“魅力北部湾”等全区性群文活动,柳州“鱼峰歌圩”、梧州粤剧节等地方演艺活动火热展开;统筹全区资源,升级打造“文兴广西”等群众文化活动品牌,“走读广西”文旅融合品牌的路子越走越宽。
乡村振兴,文化为魂——“千村万户文艺惠民工程”与“广西特色文艺之乡”建设深入结合,实施“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全区文艺院团和志愿者每年开展下基层惠民演出活动1万多场……数万支群众文艺队伍和志愿者文化队伍活跃城乡,为大众带来精神和生活的双滋养。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广西将更加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把乡村振兴、就业社保、教育健康、生态保护、文化生活等领域的一件件民生实事抓好落实,让八桂人民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也更激励着广大干部群众满怀信心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作出更大贡献。
(统稿记者 罗琦 采写记者 王艳群 罗琦 莫迪 何明华 骆万丽 刘琴 关海芳 吕欣 余锋 秦雯 通讯员 邓祖体 戚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