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习俗有哪些?

News我发喽|来源:北部湾在线综合整理2024-01-18 11:12:52|网络编辑:罗娴子

今天是农历十二月初八,也是中国传统的腊八节。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拉开了人们“忙年”的序幕,也酝酿起春节的喜乐气氛。

\

腊八由来

作为我国传统的民间节日,腊八节由来已久。在远古时代,“腊”是我国的一种祭礼,举行冬祀的日子被称为“腊日”,人们在这天祭拜祖先和神灵,以此祈求五谷丰登、阖家平安。早期,腊日并无固定日期,一般在岁末的最后几天。汉代的时候,腊日被确定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荆楚岁时记》中已有“十二月八日为腊日”的记载。

\

腊八美食

喝腊八粥

\

“两乡侈各健,一粥喜遥同。”每逢腊八,家家户户总爱熬上一大锅软糯可口的腊八粥,馈赠亲友,一同分享。腊八粥又名七宝五味粥,一般由谷类、豆类等多种食材熬制而成,经过多年演变,在不断传承发展中添加了不少地方特色,形式更加丰富。比如在陕北高原,人们会在米、豆的基础上加入干果、豆腐和肉类;四川的腊八粥不仅有甜咸味,还有麻辣味。

如今,喝腊八粥不仅为过节增添仪式感,更承载了人们阖家团圆的温馨记忆,表达了万事周全的美好寓意。人们沐浴着冬日暖阳,品尝着幸福的味道,暖胃也暖心。

视频:过了腊八就是年,一起喝碗粥(来源:央视频)

泡腊八蒜

\

泡腊八蒜,即将去掉老皮的蒜瓣浸入米醋,封严坛口到了过年再启封,是北方人过年吃饺子时少不了的一道配菜。因“蒜”与“算”字同音,民间还有着商户要在这天算清收支盈亏的说法。

晒腊八豆腐

\

在安徽黔县,人们会在豆腐中间挖一小洞,加入适量食盐,再放在阳光下充分蒸干,这种晒制而成的风味特产就叫腊八豆腐。

  吃腊八面

\

  腊八面,即腊八节的节令食品。传统面食,流行于陕西关中地区,在陕西省渭北一带的澄城地区,腊八节一般是不喝粥的,每年的农历腊月初八早上,家家户户都要吃碗腊八面。

腊八习俗

  ▲中原地区有用腊八粥喂枣树的风俗。用刀、斧砍破枣树皮,将腊八粥糊入斧痕谓之喂枣树。这样来年枣树就可以多结果。民谚曰:“砍一斧,结石五,砍一刀,结十稍。”足见人们期盼丰收的心愿。

  ▲有的地方腊月初七夜,家家都要为孩子们“冻冰冰”。在一碗清水里,大人用红萝卜、白萝卜刻成的各种花朵,摆在室外窗台上。第二天清早,如果碗里的冰面冻起了疙瘩,便预兆着来年小麦丰收。

  ▲清晨,有的农人一起床,便去河沟、潦池打冰,将打回的冰块倒在自家地里,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庄稼丰收,表达了劳动人民期望丰收的美好愿望。

▲“腊八扫屋”是山东地区流传至今的一种习俗,人们从里里外外将自家房屋打扫干净,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年的到来。

  节气养生

  民间有“腊七腊八,冻掉下巴”的说法,虽然有点夸张,但足见人们对于寒冷腊八时节的感受。中医认为,寒为阴邪,是冬季的主气,易伤人体阳气,这一阶段养生的关键是“养肾防寒”。 中医学还认为,早餐口味不开,而进清淡软柔之汤粥,可滋润胃气,生津滑喉,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季,这个时节最宜滋补,这就是俗话说的“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而喝粥更能促进营养吸收,达到养胃养生的目的。

  不同人群喝腊八粥很有讲究。比如糖尿病病人,在制作腊八粥时应该以燕麦、荞麦为首选;老年人吃可多放点大豆,能预防骨质疏松症。中青年人对能量要求高,在腊八粥中不妨多放些富含碳水化合物的米类,也可适当多放些栗子、莲子等既富含淀粉又有一定保健作用的坚果。此外,制作儿童版腊八粥所选原料尽可能丰富一些,3~5岁的孩子多吃些粗粮。肠胃功能不是很好的市民,尽可能把粥熬得稍稠些,同时吃些如面包、馒头片等干的食物;因为稀的食品容易使胃酸分泌过多,刺激肠胃引起疼痛。

  常见腊八粥做法

  原料:大米50克,黄小米50克,粘黄米50克,糯米50克,秫米(粘高粱米)50克,红小豆100克,莲子100克,桂圆100克,花生米100克,栗子100克,小红枣100克,白糖适量。

  做法:

  1.先将莲子去衣去心放入碗中加水浸没,再放入蒸笼,用旺火蒸约1小时,蒸熟取出备用。

  2.将桂圆去掉皮、核,只要肉;将栗子剥掉壳及衣。

  3.锅内放入适量的水,然后把秫米、红小豆、花生米、小红枣洗干净倒入锅内煮,待煮成半熟时,再将大米、黄小米、粘黄米、糯米洗干净倒入锅内一起煮,待锅开后,再用微火煮。将粥煮熬到七八成熟时,把蒸熟的莲子倒入粥内搅拌均匀,开锅后再煮一会移下火来,盛入清洁的锅内,撒上白糖。

腊八粥香,情暖意长

年味儿浓了,春节更近了

愿所盼皆所愿,所愿皆圆满

  来源:人民网、央视新闻网、新华网、广西当代生活报

网友评论 [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网站简介 | About BBRTV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专题回顾 | 中文简体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Nam | ภาษาไทย

广西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广西壮族自治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支持指导

广西广播电视台 主办

本网站由北部湾在线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