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意大利留学8年后到广西创业的“卖玉米艺术家”郑海伦在网络上引发热议。农产品和艺术能有怎样的关联和创新?2月3日,记者走进这名90后的工作室一探究竟。
郑海伦。除特别署名外,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供图
用本土农产品做文创火爆网络
玉米、八角、豆子、木屑做的耳环,银杏叶、三角梅、花花草草做的吊坠……郑海伦做的挂饰给人一种自然朴实又精致的感觉,让人耳目一新。要做出这些作品,首先要先将植物晒干去水分,然后用固色技术保留物品原色、压平后硬化,才能让它们变成精美的饰品。“每一个饰品的原材料都取自大自然,可以说是孤品。”
郑海伦制作的挂饰作品。
郑海伦出生于安徽合肥,毕业于意大利米兰布雷拉国立美术学院,2019年回国后,她在广西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任留学生考前艺术培训老师。之后,她开办了布雷拉艺术工作室,创作装置艺术作品。
郑海伦在设计展中。
有一次,郑海伦发现落在青秀山草地间的花花叶叶即使凋零了也非常好看,有一种残缺美,她希望植物的美丽能够永久封存,于是把花叶带回家改造为饰品。不久,她又买来八角和谷物、豆子尝试进行创作。
农产品挂饰。记者 练才榕 摄
后来,郑海伦的闺蜜让其设计一款公司的周边产品,她便用玉米粒设计出20多个款式的饰品。没想到在网络平台上开卖后,饰品迅速售罄,很多人还专门冲着谷物饰品来买玉米,她也因此有了“卖玉米艺术家”的名号。
销路打开后,郑海伦将仓库里不能食用的科研玉米用乐高积木的搭建方式做出了玉米王国《桂A玉米地》,并参加了一个本地的生活节活动。活动期间,每天都有许多人在作品前拍照打卡。
《桂A玉米地》作品。
经过多次成功的尝试,郑海伦以作品证明,美学基因可以融入生活,艺术也能赋能广西的农产品。
筹办南宁全系列装置艺术展
求学期间,郑海伦学的是装置艺术专业。装置艺术要求在一块空地上让作品“拔地而起”,因而她的创作空间通常在几十平方米以上,作品大多通过光影、材料等手段来表达独特的思维。
2023年4月,郑海伦在南宁筹办了全手工打造的装置艺术展“太阳艺术节”,她和助理两人在800多平方米的展厅没日没夜地干了一个半月,最终呈现出一场中西合璧的视觉盛宴。这场展览吸引了众多艺术爱好者,卖出3000多张门票。
展览中,她以彩虹七色为意向,但又巧妙地少设计了一种颜色:充满活力、激情向上的“红岛”,对家庭与社会都有了责任的“黄岛”,从青涩年华走向葱郁稳重岁月的“绿岛”,站在冷暖交界处冷静面对一切的“紫岛”,如镜像般看透了生命意义的“橙岛”,以及没有年龄界限、对未来充满无限期盼与希望的“蓝岛”……这六大主题作品诠释了人一生的历程,寓意人生并非十全十美,总是会有遗憾。
郑海伦最喜欢“蓝岛”主题展厅作品,她表示:“我捡垃圾的习惯由来已久,我用5000张从各个垃圾站点捡来的CD打造了一个蓝色的海底世界,作品中有一个硕大的蓝鲸,蓝鲸已经伤痕累累,只剩骨架,周边的水花里有白色的漂浮物,警示我们要保护生态环境,给后辈留下更多的宝藏。”郑海伦用独特的思想透过艺术的方式传递生态环保理念,受到了很多媒体的关注。
“蓝岛”主题展厅。
创造性转化 用艺术服务广西
郑海伦对广西有无限眷恋,在她看来,广西很多特色农产品都可以用于打造文创产品,比如砂糖橘、六堡茶、金桔、甘蔗等。她希望带动更多偏远地方的土特产出圈,助农兴农,也想通过艺术与特产的结合,创造出更多年轻人喜爱的好作品,从而打破农业固有的笨重、土的形象,让土特产焕发新的生命,走入大众的视野。
另外,郑海伦创作的产品不复杂,可以在家里做,她还组织残疾人开展培训,为残疾人就业提供更多机会。
郑海伦给残疾人做再就业培训。
目前,郑海伦也通过美学教育发现和培养广西的美术苗子。“画画不应该只注重技法,作品要融入作者情节、认知、视野甚至情感、情绪。如果只教小朋友画技法,每天就会像机器拍照一般。”
未来,她还想在广西的民族文化、图腾、非遗文化的开发、研究、孵化等方面发力,让中国传统文化和西式的立体装置文化艺术交相辉映,搭建中意文化艺术的桥梁。
(练才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