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江海遗珍·长江口二号》开播 探寻上海航运历史,展现水下考古创新

娱乐|来源:文汇报2024-03-01 13:00:32|网络编辑:罗娴子

  国内首部完整记录长江口二号古船发现、打捞、保护与考古过程的纪录片《江海遗珍·长江口二号》,日前在东方卫视和百视通新媒体开播。

  长江口二号古船的整体打捞与保护工程于2022年3月正式启动,是世界上规模极大的水下古船考古与文物保护项目。长江口二号古船的发现和考古工作,对于深化上海地域文明历史研究,探寻“上海之根”、回答“何以上海”起到重要作用。

   探寻式记录,闪耀多学科融合之光

  考古工作最重要的目的是通过务实求真的研究和发现来复原历史。一艘150多年前沉没的木帆船,纪录片团队现在能拍到什么?纪录片团队决定和考古工作者一起去探寻,通过研究团队的视角去拍摄,不但记录下他们的发现,更记录下探寻的过程,纪录片主创称之为“探寻式记录”。

  纪录片团队耗时一年半,跟随考古和打捞作业的核心工作组实地拍摄,展开了一段对清末长江航运史、上海港口发展史和中国传统造船史的追寻之旅,解开这艘木质古沉船的种种谜团。同时,该片也试图全面展示打捞和考古研究过程中的各种领先科技,讲述科技攻坚、学术探索和文化传承中的鲜活人物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长江口二号水下考古项目涉及造船史、科技史、港口史、海交史、陶瓷史、经济史、工程学等众多课题,纪录片团队的“求学”与记录的足迹遍及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众多学术科研机构,走访近30位各领域的专家学者,调研组形成专项调研报告110多篇,脚本撰写、修改总计30多版。

  共有上下两集的纪录片成片从上海水下考古的发端讲起,徐徐展开长江口二号发现的过程,从上海特殊的河口考古的环境,到十二年磨一剑的探索,再到长江口二号古船打捞的阶段性成果,悉数包含在内。当把以往不曾设想到的似乎和“考古无关”的各学科、专业的探究汇集到一起,产出了一部极具上海特色和气质的考古实录。

   集成科技创新力,展现装备制造领先实力

  位于长江口,长江口二号的考古工作面临水流急、泥沙多、能见度差等客观条件的制约,同时还受潮汛、台风等因素影响。在这样的环境下进行水下打捞,并无先例。上海各方为这次打捞,专门设计建造了“大力号”和“奋力轮”水下考古专业船,堪称世界首创、中国原创、上海独创。从这一角度看,《江海遗珍·长江口二号》在记录历史实证的同时,也为上海先进的装备制造、科技创新力,留存宝贵影像。

  为了记录上海打捞局、上海城建隧道装备有限公司、上海电气核电集团有限公司和水下考古团队在长江口现场的作业,主创团队克服了登船隔离、海上拍摄、网络通讯困难等诸多不便,导演、摄像师和打捞局的潜水员们、工程师们一起作业、生活,累计在船拍摄日超过60天。

  除了在水上作业“第一现场”的全程跟拍,纪录片还将故事线延伸到古船迁移进入船坞后的保护与考古过程,将上海老船厂工业遗产的故事,和长江口二号古船安家的新传奇结合起来。未来,一座古船博物馆将在杨浦滨江上海船厂旧址一号船坞建成,对市民开放。

  记者 王彦

网友评论 [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网站简介 | About BBRTV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专题回顾 | 中文简体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Nam | ภาษาไทย

广西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广西壮族自治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支持指导

广西广播电视台 主办

本网站由北部湾在线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