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说话都喘不过来气,到正常工作,45岁的李晶这几年经历了一次人生“过山车”:让他跌入谷底的是心力衰竭,让他回归正常人生活的是一颗国产人工心脏“火箭心”。
李晶曾在济南市先后从事信用卡推销和外卖送餐工作,妻子贤惠,儿女双全,小日子过得平淡幸福。
然而,小儿子还没满月,李晶身体亮起红灯。“先是爬两层楼就喘,后来越来越严重,跟人说话都大口喘气。”李晶回忆起来仍心有余悸,“像胸口压个石头”。几经求医问诊,他被确诊为扩张型心肌病、终末期心力衰竭,随时可能猝死。
心力衰竭是千万个家庭的噩梦。“对于终末期心衰,心脏移植虽然是较好的疗法,但由于心脏供体严重匮乏,无法满足患者需求。终末期心衰的治疗和护理耗费了大量的资源,是全球性社会医疗卫生难题。”天津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院长刘晓程说。因此,加快人工心脏研发迫在眉睫,对患者而言,这意味着同死神赛跑。
人工心脏是最复杂、最精密的医疗器械之一,因制造精度和技术难度非常高,素有“医疗器械皇冠上的宝石”之称。
为了摘下这颗“宝石”,自2009年起,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与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合作,加强攻关,将航天科技与医学技术结合在一起。此后,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下属北京精密机电控制设备研究所、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和长征火箭工业有限公司联合出资,成立航天泰心科技有限公司,专门从事心室辅助装置研发攻关,该产品被称为“火箭心”。
由于“火箭心”流体设计复杂度高、周期长、耗资大,通过数值模拟技术对满足临床要求的技术方案进行选型尤为重要。
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及时加入进来,构建心血管耦合系统血流动力学模型,利用“天河数字仿真云平台”对心室辅助装置进行数字化设计与多工况实验校核,极大提升了血泵性能。该平台还加速了新产品的研发迭代与生产落地,使新产品开发周期缩短30%。
2018年,“火箭心”(植入式左心室辅助系统HeartCon)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进入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程序。作为国内首个完全按国家药监局规定成功完成50例临床试验且当时国内植入数量最多的纯国产人工心脏,它于2022年7月获批上市。
2019年3月,李晶成为全国首例安装“火箭心”的患者,他激动地说:“病了这么多年,终于又能痛快呼吸了!”
李晶安装的“火箭心”材质是钛合金,相当于给心脏装了一个“泵”,帮助已经衰竭的心脏泵血,保证了脑、肾、肝脏等重要器官的供血,从而让患者自身心脏得到“休息”。
“磁液悬浮的设计没有机械磨损,理论上可使用几十年。”刘晓程表示,大量手术的成功及术后血泵正常运转证明,我国心室辅助装置的研发技术和性能已经达到国际同类水平。
截至2024年4月,“火箭心”已经挽救了150余位病人,上到花甲老人,下到十几岁的少年,借助科技的力量,获得了新生。
李晶出院后,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医疗团队持续对他的身体情况进行随访。植入人工心脏一年多后,检查证明他的心肌逐渐恢复了力量,射血指数达到正常水平。2020年4月,李晶成为少有的摘除人工心脏的幸运儿。
“医疗文献认为2%的病人可能在人工辅助装置的帮助下恢复心脏正常功能。在植入人工装置及时、重视康复的情况下,这一比例有望上升到5%甚至更高。”刘晓程说,“希望通过可及的价格和一流的科技,让更多心衰患者使用中国产的‘火箭心’得到新生。”
以“火箭心”为代表的高科技产品正在天津经开区不断涌现。成立于1984年的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我国首批1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之一,经过40年发展,这里已经成为我国经济规模大、外向型程度高、综合投资环境优的国家级开发区。
近年来,天津经开区不断提高制造业的“含金量”“含智量”“含绿量”,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持续增强发展新动能。截至目前,天津经开区已获评汽车、电子信息、石油化工、生物医药四大产业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记者 王井怀 王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