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年轻人在用很潮的方式走近文物

广西新闻|来源:南国早报2024-05-18 10:27:36|网络编辑:刘婷

这届年轻人在用很潮的方式走近文物

打卡博物馆 寻找“显眼包”

\

甘肃省博物馆根据国宝铜奔马创作的“绿马”玩偶憨态可掬。

\

广西博物馆根据羽纹铜凤灯创作的文创雪糕。

\

广西博物馆文物铜六博棋盘旁的这一铜跽坐俑,被观众戏称为“正在工位忧郁中”。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说起博物馆,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那些被玻璃罩保护着的古老展品,看似高冷,触不可及。然而,时下的年轻人正在用一种新潮的方式逛博物馆——寻找博物馆里的“显眼包”。那些千奇百怪、让人“笑不活了”的展品,被年轻人乐此不疲地搜罗出来,俨然成为社交网络上的“斗图”担当,在热议、转发甚至二度创作中出圈,让人不得不感叹:“显眼包”的风,终究是刮到了博物馆里。

“显眼包”让博物馆更有逛头

“显眼包”,最初是用来形容喜欢出风头的人,但在互联网社交语境下,“显眼包”的词性逐渐褒义化,如今被用来形容有趣可爱的人和物。博物馆里的“显眼包”则是形容一些造型奇特、表情丰富、令人忍不住产生联想的展品。

去年以来,“显眼包”的热潮掀起后,国内各大博物馆都拥有了自己的“显眼包”: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的“无语菩萨”、甘肃博物馆被开发成“绿马”玩偶的国宝铜奔马和形似“面膜”的“红陶人面像”……这些文物的爆火,不仅增加了馆藏文物的知名度,也让更多游客对博物馆产生游览兴趣。

刚跟朋友从陕西历史博物馆回来的南宁市民顾女士,就是冲着该馆的“显眼包”(一尊“在线委屈”的唐彩绘陶俳优俑)去的。当凝视着这个在网上火出圏的“显眼包”时,顾女士既兴奋又激动:文物生动可爱的形象,一下子穿越了千年岁月,直抵人心,仿佛能令她感受到古人的呼吸与心跳,体验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带来的共鸣和震撼。“‘显眼包’让这趟博物馆之旅变得趣味横生,更有逛头,也令我对古人的思想情感、创作理念产生了新的思考。”顾女士如是说。

广西也有自己的“显眼包”

最近,广西几家博物馆内也有部分文物因为诙谐生动、有趣可爱的形象出圈,成为观众们追捧的“显眼包”。

广西博物馆展出的文物铜六博棋盘旁,围坐着4个铜跽坐俑,形态不一。棋盘最左边的坐俑双手下垂,头向后仰,脸面向天,神情沮丧,被观众戏称为“正在工位忧郁中”。棋盘另外两个对坐的坐俑单手举起,像是在打招呼,十分生动。“虽然知道这几个坐俑正在下棋,但夸张的表情,会让我忍不住脑补他们更多的内心活动。那个举手坐俑仿佛在说‘报告领导’,太可爱了。”游客陆女士站在展柜前看着这些“显眼包”,忍俊不禁。

广西民族博物馆内展出的贺州富川瑶族刺绣桌围藏品,以其生动的鱼龙刺绣纹样而出圈。龙头鱼尾的形象,既憨态可掬,又温顺敦厚,加上有着“鲤鱼跃龙门”的吉祥寓意,自然成为人们争相拍照打卡的“显眼包”。

广西自然博物馆的标本展品冠鱼狗,则因为奇怪的名字成为“显眼包”。它既不是鱼,也不是狗,而是一只翠鸟。工作人员告诉南国早报记者,冠鱼狗的得名,在于其突出的特征。冠,是指冠鱼狗的头部羽冠,似“怒发冲冠”,透着不羁气质。同时,这种鸟类主要以鱼类为食,它在水边观察等候小鱼出现时,姿态颇似猎狗,因此得名“冠鱼狗”。

可以说,博物馆里的“显眼包”更像是历史与网红的结合体,“显眼包”们也因为各种特殊的解读,获得了更多关注。

为何“显眼包”文创受欢迎

借助大众创意出圈的文物“显眼包”,成了很多年轻人走进博物馆打卡的动力;“显眼包”的走红,也带火了相关文创产品。山东省博物馆亚醜钺的冰箱贴上架两天就被抢购一空;甘肃博物馆以“铜奔马”为原型的“绿马”玩偶吸粉无数,差点让补货师傅把“缝纫机踩冒烟”。掌握了流量密码的“显眼包”文物,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文化创造力和产业发展潜力。

记者在广西博物馆的文创商品店内看到,该馆的“显眼包”文物胡人俑座陶灯也被设计师作为素材,推出了冰箱贴、钥匙扣等文创商品,形象可爱,深受观众青睐。广西民族博物馆趁着今年是龙年,以鱼龙刺绣纹样中的“鱼化龙”形象,生产了一系列“祥龙呈瑞”的文创精品,几次被游客买断货。

这些奇奇怪怪又可可爱爱的文创周边借着“显眼包”的东风火了,现象背后有着值得探讨的更深层原因。有业内人士认为,年轻人是开放性和包容度极高的群体,乐意接受新鲜事物,发现生活之美。逛博物馆时,“显眼包”用夸张的造型、大胆的配色来吸引年轻人的眼球,让他们开怀一笑,也拉近了文博与公众的距离,成为年轻人了解传统文化的新窗口。

当前文创产品的形态发生巨大变化,反映出我国文创制作对年轻群体的关注、对跨界融合的探索以及对文化内涵的挖掘,无论是传统意义上讲究美学的文创,还是搞怪出奇的玩偶,这些优秀的文创产品正在嵌入年轻人的生活。

“显眼包热”需持续“保温”

“相较于一时的‘升温’,文博行业更需要持久的‘保温’。‘显眼包’出圈带给我们不少启示。”广西博物馆社教部副主任萧潇认为,现在文博热的消费主体是年轻人,文物的推介、博物馆的运营方式应符合现代审美情趣,多一些创新思维。技术上,用好数字工具,将文物的3D动画、细节展示、知识图谱与交互体验相融合,为公众提供沉浸式观展体验;理念上,打得更开一些,把相对枯燥专业的历史文物知识嵌入其他媒介。总而言之,“接地气”的目标是传播文物知识,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要在不偏离专业性、学术性、科学性的前提下,进行文物活化利用,推进文旅融合发展。

事实上,只要这些“显眼包”能够吸引更多人怀着好奇和期待迈进博物馆的大门,在业内看来,文博圈争当“显眼包”的各种花活儿,就总算没白整。

(记者 刘豫 晏明珠)

网友评论 [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网站简介 | About BBRTV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专题回顾 | 中文简体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Nam | ภาษาไทย

广西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广西壮族自治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支持指导

广西广播电视台 主办

本网站由北部湾在线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